王皓的橫打系列技術是以“擰”為技術中心建立起來的,從現場觀摩,實況轉播及視頻轉載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無論是在臺內,近臺還是中遠臺,王皓引拍時的“架肘”以及發力時必用手腕的現象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右腳在前,以肘為發力的主要支點與手腕的橫向摩擦是王皓反手弧圈技術的基本特征。
弧圈技術的中心內容是摩擦。乒乓球是園周運動,因此,從圓弧運動過程中取得最理想的摩擦效果,就是弧圈技術最高層次的體現。在擰球引拍及發力時,手指經手腕帶小臂旋內及旋外,使“球拍繞球轉”的過程就是球拍相對于球的圓弧運動,但在擰球發力時,腰,腿只用力做支撐,雖然有展肩,展腹使重心向前的必需過程,但身體重心始終在同側腳上,所以身體重心并沒有傳統式地左,右腳轉換過程,這是王皓反手模式與橫板反手模式發力機制的本質區別。因此,只能說擰球技術是弧圈技術的摩擦型式,而不能將其定義為弧圈技術,這是認識與理解王皓反手弧圈技術的前提。
在摩擦發力中,應充分運用手腕由收至展方向的發力功能,經適度的曲,挺方向的配合,再加上大臂(含腰腿)的放大,就形成了一個直板橫拉的弧圈過程。這個過程中,手指,手腕,小臂乃至肘部的合理協調,決定著球的旋轉強度和落點的準確率,而腿,腰,肩的合理協調,決定著球的前行速度和力量,因此,如何從旋轉中求速度,從力量中求旋轉,應該是我們研究王皓反手弧圈技術的基本內容。
按技術種類劃分,王皓模式的反手弧圈可分為加轉,前沖,側旋等三種,為了更清楚地認識王皓的反手弧圈技術,我將王皓橫打系列技術中的常用技術分別以在臺內,中近臺,中遠臺的運用形式分開論述。
一,臺內弧圈
擰球是臺內加轉弧圈的摩擦形式,擰球后的銜接多是快撕,所以快撕應屬臺內的前沖技術。這里要說明一下:王皓的快撕使用率較高,是臺內或近臺的主要強攻技術,臺內快撕的擊球時間是上升前期,但在近臺快撕時,擊球時間多在上升后期,這一點應注意加以區別。
二,近臺弧圈
近臺加轉弧圈:加轉弧圈也有稱為高吊弧圈的,但不是說加轉弧圈的弧線就一定高,有部分球友將中遠臺的相持技術也稱為前沖弧圈,是對弧圈技術內容理解得不夠深透,其實,加轉與前沖的區別應從擊球時間,觸球點,發力方向的順序控制等方面加以劃分。
1),擊球時間:前沖弧圈的擊球時間多為上升中期或上升后期,最遲不過高點前期,而加轉弧圈的擊球時間一定是在下降期,并多半在下降前期。
2),觸球點:觸球點與拍面角度(拍型)有關,同時也決定了發力的方向,加轉弧圈的觸球點在來球的后中部(時鐘3點位置)至后中上部(2點至3點的區域)之間,而前沖弧圈的觸球點多在來球的后上中部(1點至2點的區域)至頂部之間。這里要重點說明的是王皓的反手弧圈技術是以擰為中心技術的,所以王皓加轉弧圈的觸球點雖然也是來球的后中部至后中上部,但摩擦過程卻是在球的左側面進行的,這是王皓模式的獨有特點。
3),發力方向的順序控制:前沖弧圈的發力方向順序控制是先向前(持球)后向上(摩擦),即先前后上;加轉弧圈是先向上(持球)后向前(摩擦),即先上后前。
三,中遠臺弧圈
關于站位,我們習慣將0.45-0.6米的距臺距離稱為近臺站位,0.6-1.0米的距離為中臺站位。中臺站位又分為中近臺與中遠臺兩種,中近臺站位的距臺距離在0.5-0.7米之間,中遠臺為0.7-1.0米之間,1米以外為遠臺站位。
1,加轉弧圈:王皓的中遠臺加轉弧圈也是以擰為技術基礎的。
2,前沖弧圈:王皓的中遠臺前沖弧圈技術是以反撕的形式體現的。
3,中遠臺相持:王皓的中遠臺相持技術也是以反撕的形式為主來體現的,但在較大發力中,橫向發力更明顯,即揮拍軌跡的弧線特征更加明顯,這是撕轉拉時的發力機制轉換在外觀動作上能直觀看到的差別,在這一點上,與正手弧圈相同,發力越大,揮拍軌跡的弧型越明顯。
四,關于側旋
王皓模式的橫打系列技術是以擰為技術中心的,所以,擰,撕,拉等摩擦技術的旋轉中,均帶有不同程度的側旋成分,這是王皓反手弧圈技術的獨有特點,因此,熟悉和掌握這個特點,是提高橫打能力的關鍵,但這并不說明觸球點是在球的左側面,而是證明橫打系列技術的基本觸球點是在來球方向的后中部,而摩擦過程是在球的左側面進行的,對于基本觸球點這一技術重點,尤其需要加深認識。
綜上,“右腳在前,頂肩架肘,拍繞球轉”是擰球技術的三項基本功,也是王皓反手弧圈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