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的觀察和體會,主要是由于長膠拱的時候,有一定的主動發力,再加上膠粒恢復原狀的作用,使球出手后的前半段運行較快,是對手產生一種感覺,后半段的速度可能也會很快,然后按照回擊通常的正,反膠膠皮打過來的球那樣,下意識地要后退半步,拉球回擊。可是情況則與人們的想象有一定出入門,長膠的擊球在后半段的速度衰減比正膠和反膠要快得多。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拉手較大,位置又不太合適,就很難找到較合理的擊球時間,常常是過晚,而造成回球下網。另一個原因是,長膠運動員拱過來的球,一般都由一定晃動,軌跡不夠固定,使回球方找不準擊球點,不敢用力,只有輕碰,但由于后半段過來的球沖擊力很小,所以又借不上什么力量,造成回球下網。這是在回擊長膠拱球時,應該注意的主要問題。
長膠運動員在運用拱球時,保持板形的相對固定很重要。因為拱球一般是用來對付下旋球,所以板形呈半橫狀,版面與地面的夾角差不多90度,或再稍后仰一點。擊球前手臂不要后拉過大,要適當前伸,手的起始位置與擊球點(擊球間隙)的距離要適當進一些,這有你利于增加擊球的感覺,因為拱球要有一定的自己發力。
在來球接觸本方球臺時,手臂向前迎球。因為手臂的移動距離比較短,所以手臂不必太早揮拍迎球。在來球的高點期,擊球的后中部。手腕在保持稍內收且相對固定的狀態下,前臂向右前側下方發力,球板由后中部向右側下部摩擦球,球有一定的右側旋,發力動作要短促,擊球后手臂有一短小制動。整個接觸球過程中動作更有點像“拉”,與“拱”的形象動作有一定的出入。
開始練習拱球時,可先用多球。陪練的方先喂偏短的下旋球,使主練方體會接觸球的部位和手上發力的感覺。在初級階段向側摩擦球的比重不要太大,以練習反手拱斜線為主;練熟以后,再練習拱直線,可適當增加右側摩擦的比重。與練習其它兩項技術一樣,可把拱和擋,磕結合在一起練習。
先讓陪練方搓一板,主練方把球磕過去,陪練方再搓一板,主練方再拱過去,依次反復。在水平逐漸提高后,也可依照以上方法把拱和擋結合在一起練習,而對陪練方的要求也同時在增加,這時候回擊主練方拱過來的球就要有一定質量,要把拉沖結合到這個訓練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