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握拍方式,弧圈球技術的出現,導致直拍快攻打法在跟橫拍的較量中,越來越下風
眾所周知,早起的直拍打法是左推右攻打法,憑借著速度和變化優勢大殺四方,在跟橫拍的對抗中并不下風。后來,日本人發明了弧圈球技術,該技術集力量,速度和旋轉于一身,后經發揚光大,橫拍的兩面弧圈打法漸漸成為乒壇的主流打法,傳統的直拍打法則退出了歷史舞臺。
直拍反手推擋和正手攻球的手指用力區別比較明顯,正手攻時拇指用力,反手推食指用力扣住球板。
事實上,由于握拍方式導致直拍反手始終是個痛點。反手推擋技術跟正手攻球技術來回切換時要進行手腕手指的調整,推擋不能進行有效的進攻,只能用來控制和防守過渡,等著出來機會再伺機側身反攻。
后來,雖然莊則棟老前輩證明了直拍兩面攻打法具有可行性,但是這種打法對手感和天賦要求太高,在反手位發力上確實有些別扭,有些反生理結構,依然解決不了反手弱勢的本質問題,該打法后來也沉寂下來。
久而久之,比賽中出現了橫拍用兩面打直拍一面的情況,勢必導致直拍會吃虧,再加上橫拍的反面能拉出高質量的弧圈球,直拍反手很容易被憋住,那是相當的渾身難受。在直拍和橫拍打法斗智斗勇的過程中,橫拍選手總結出了一套對付直拍的殺手锏技戰術套路,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調右壓左”戰術,基本的思路:通過調動你的正手,最終再壓制住你的反手,摁著你的反手使勁摩擦,一直到你扛不住丟分為止。曾幾何時,該戰術用來對付傳統直拍選手屢試不爽。
二,直拍橫打技術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直拍的衰落
王皓的直拍橫打技術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直板的未來。
針對反手位的漏洞,一代又一代的直拍人,一直在思索著如何彌補這個短板。“直拍橫打”技術橫空出世,從江嘉良,劉國梁,到馬琳,王皓,再到今天的許昕,趙子豪,直拍橫打技術逐漸發展為一套反手體系。
其中的王皓是該技術的集大成者,能打,能拉,能貼,能擰,能彈,能撕,攻防自如且自成體系。王皓的反手強勢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跟橫拍的正手對抗,并能以暴制暴,你發力拉他,他反手照樣能發力反拉你。他的直拍橫打技術解決了反手位的短板,成為他的特長技術。
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正是他的這一杰出貢獻,延緩了直拍的衰落,也給后來的直拍守望者更大的信心,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現在反過來看,直拍橫打技術只是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直拍反手缺陷,因為該技術跟其他技術不太一樣,除了后天的練習,更需要極高的天賦。事實上,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哪位選手能超越王皓的直拍橫打水平,直拍的沒落依然是一種客觀存在。
三,近些年橫拍技術創新間接縮小了直拍曾經的優勢
瓦爾德內爾的“瓦式”發球,解放了橫拍的手腕,手指靈活性,注意觀察他手指的抓拍動作。
創新永無止境,這句話同樣適用乒乓球運動。尤其在橫拍領域。
發球方面,瓦爾德內爾的“瓦式”發球解放了手腕和手指,具體來說:在準備發球時,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卷起來放在球拍的背面,依靠拇指和食指夾住球拍的右肩部,這種微創新大大提升了手腕的靈活性,縮小了跟直拍發球的差距。
在接發球方面,橫拍用“擰拉”技術徹底改變了處理臺內球相對劣勢的局面,間接廢掉了直拍臺內球的優勢,面對直拍發球,其戰術簡單粗暴管用,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擰拉起來形成上旋球相持,然后逼著直拍進入自己的節奏。
由此可見,在發球和接發球環節,橫拍跟直拍的差距越來越小,而在相持球環節,橫拍又占據上風,直橫打法可謂高下立現。
橫拍的臺內球擰拉技術,直接破掉了直拍臺內球優勢,當年馬琳的小球技術在張繼科面前優勢已然不在。
四,國際乒聯對器材和規則的不斷改革,變相壓縮了直拍的生存空間,擴大了跟橫拍的差距
國際乒聯為了提高乒乓球比賽的觀賞性,通過規則和器材的改革來增加雙方的回合數。但每一次的調整對直板都是極為不利的。例如:
(1)無遮擋發球,讓直拍的發球優勢驟降,前三板威脅驟降,導致很多優秀直拍選手過早的退役;
(2)38毫米小球長成40毫米,再到今天的40+,球的旋轉出現了明顯下降,發球沒以前轉,拉球經常被防住打回頭;
(3)有機膠水改無機膠水,膠皮彈性下降,導致速度和旋轉也出現下降,直板的優勢再次被縮小;
(4)乒乓球的材質從賽璐璐球變成了新塑料球,逼著直拍退臺打相持。
國際乒聯的數次改革無形之中壓制了偏技巧型的直板打法,并使得力量型橫拍打法越來越吃香。
球體的變大,增加了回合,隨之而來的是直拍前三板優勢越來越小。
綜上,細心的球迷應該能看出來,以上幾點對直拍而言頗有種“天災人禍”的味道。在這種大背景下,直拍的沒落可謂勢不可擋。因為握拍方式導致直拍的反手存在天然漏洞,即使有了橫打技術彌補,中遠臺的發力還是沒法跟橫拍抗衡(王皓除外);因為橫拍不斷的技術創新,把直拍發球和接發球的相對優勢壓榨殆盡,因為國際乒聯的一系列改革,又進一步削弱了直拍前三板的精髓所在,使得直拍越來越難跟橫拍抗衡。有球迷調侃乒乓球越來越像網球運動,因為網球的握拍方式跟橫拍的感覺很像,只不過換成了兩個手握拍而已。
女子直板打法相比男子越來越稀缺,是直板整體衰落的一個縮影,更有其特殊性。
其實,上述的分析道出了直板整體走向沒落的共性原因。那女子直板選手為何更加的稀缺呢?這其中有何特殊原因呢?
總結:
進入到大球時代后,對乒乓球技術中的力量,速度和旋轉三大要素提出了更高要求。簡單點說,球大了,需要你更大的力量來克服旋轉和速度的下降。而力量對于女子運動員來說,本身就不占優勢。在當下,如果沒有力量的支撐,別說是直拍,就是橫拍選手也很難取得好成績。
直拍打法強調手腕,手指的運用,其中拇指,食指和中指的協調發力很關鍵。尤其在運用直拍橫打技術時,對手腕的爆發力要求頗高,女子運動員相比男運動員,這方面明顯吃虧一些。
直拍打法需要強大的正手和側身進攻做保證,加之直拍的握法導致力臂比較短,在護臺面積上比較小,所以需要強大的跑動能力和靈活的步法來跟對方周旋,這就要求運動員儲備足夠的體能進行火力輸出,對于女子運動員來講,談何容易?
當今乒壇女子橫拍主流打法已經相對成熟,說白了,更加注重打相持球。雙方很容易形成近臺反手的強相持,而直板打法非常依賴前三板,拼的是發球搶攻。女子在打法上普遍偏保守,更何況是讓她們去積極拼搶呢?現在的局面是前三板優勢出不來,相持環節占不了上風,你讓女子直板怎么跟橫拍抗衡?
相比較橫拍的“左來左打,右來右打”模式,直拍顯然更加的燒腦,需要你算球和應變能力很強。面對隊內競爭,大家知根知底,身為直拍打法的一方,隊內賽彼此太熟悉了,根本沒有優勢可言,很難打出成績來,也就很難躋身主力層。從這個角度看,女子選手更不愿意投身費力不討好的直拍打法。
總的來說,女子直板運動員由于在力量,爆發力,跑動能力,相持環節等方面稍遜一籌,因此很難迎合大球時代的技術要求。其成材率遠遠低于橫拍選手,因此造成了越來越稀缺的現象。進一步分析,運動員打球的目的往大處說是為國爭光,往小處想是出人頭地,這本無可厚非。不過這種情況也容易導致大家功利心十足,“兩權相利取其重”,一窩蜂的選擇橫拍(容易出成績),直拍自然變的越來越小眾。
未來路在何方?
事實上,我們觀察當今的海外女子兵團成員,很多都是從國乒走出去的直板選手。像是盧森堡的倪夏蓮老前輩(長膠顆粒打法),荷蘭隊的李嬌(反膠打法),德國隊的單曉娜(正膠顆粒打法)等等,她們在國內很難打出名堂,選擇去海外發展,一方面提高了當地的乒乓球水平,從另一方面證明了直板打法并非不堪一擊。值得一提的是,李姣和單曉娜這種化石級的直板打法都曾爆冷戰勝過女乒主力朱雨玲。同時我認為她們的打法對于業余直拍選手有很強的的借鑒意義,雖然打法不再先進,但是很多技術,比如推擋技術在業余圈仍舊很有生命力。
客觀的講,乒乓球直拍打法發展到今天,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女子選手很難再登乒乓之巔,但是這種打法卻是不可或缺的。試想一下,如果乒壇都是清一色的橫拍打法,跟看網球比賽的感覺差不多,這乒乓球還有什么看頭呢?路只會越走越窄。
直拍需要技術創新,如日本伊藤雖然是橫拍打法,但人家經過悉心研究,開發出了獨具一格的反手生膠進攻體系,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之道,并成為為女乒的最大對手。本質上看,伊藤擅長前三板,崇尚快攻,她的打法,似曾相識。直拍講究“快,靈,變”,本身擅長快攻,在弧圈球成為主流技術的當下,直板能否也探索出一條適合女子打法的道路來,將成為很有意義的課題。
未來,期待國乒在培養直拍選手方面推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平衡好成績和打法的關系。一方面注重運動員的選材,因為直拍對身體素質要求頗高,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基層教練員的訓練理念,直拍目前的現狀很容易導致理論和技術創新停滯不前,不利于直拍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唯有措施得當給力,讓千里馬和伯樂在磨合過程中不斷試錯,創新,精進技術,才能傳承直拍打法。
當下,直拍打法的生存空間雖被無限壓縮,但未來還會長期存在。因為中國乒乓球講究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只有打法多樣化才能促進乒乓球運動的發展,更何況該打法曾經為國乒帶來了無數榮耀,在業余乒乓球界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您說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