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基本功不扎實,打球的技術動作沒有定型,導致水平不穩定。
眾所周知,乒乓球的每一個單項技術都有著相對固定的技術規范。
例如任何選手的正手攻球需要把“蹬地--轉腰--收前臂”的動作做出來,缺少其中一個就不是真正的正手攻球;又如搓球是對付下旋球的主要方法,也需要一些技術規范,要求板形稍平,前臂帶動手腕接觸球的中下部由后往前搓球。
一句話總結:乒乓球的技術動作需要成千上萬次的肌肉重復才能形成動力定型,如果沒有掌握正確的動作,最終的動作框架結構就是錯誤的,你用一套錯誤的動作去打球,水平自然高不了。
我認為,咱們很多球迷都喜歡見面就打比賽,很少進行基本功的訓練,打球幾乎都是憑經驗,憑感覺,所以今天狀態好點就能贏球,明天狀態差了就很難贏了,
沒有基本功的支撐,輸贏全憑手上感覺,這是水平忽高忽低的重要原因,更是水平徘徊不前的主因。
解決方案:
1.打球前要刻意要求自己,先拿出30分鐘來打打基本功,這個意識要建立起來。比如正手攻球這個技術,可以找個水平較高的球友給自己喂喂球,你會發現想練好正手攻也絕非易事,剛開始練的時候別太著急,你很難控制落點,建議先從斜線練習,一是好發力,二是線路長能確保先上臺。
2.練習一些基本的進攻套路。如發球搶攻,可以提前告訴球友你發一個下旋球,讓對方給你搓到反手位置,你練習側身搶攻這板球;又如,讓球友發正手短,你練習臺內挑打技術;再如,讓球友發反手短下旋,你練習反手擰拉技術。這些技術的練習要遵循循序漸進的過程,開始的時候可以把弧線調的高一些確保命中率,等找到感覺后再讓對方壓低弧線。
3.練習基本功,切忌發死力。因為發死力容易失誤。
你用六七成的力量就足夠了,等掌握了基本的動作后再把力量加上去,但最多加到9成。你發全力,就會導致肌肉僵硬,沒法及時還原,看著是過癮,但是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習慣,不利于基本攻的練習。這一點要格外注意。
第二,過于重視手法練習,而忽視步法的訓練。
我們很多業余乒乓球愛好者的另一個通病是重視手法,忽視步法。乒壇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步法是乒乓球的生命,打好乒乓球球需要“三分手法,七分腳法”。
我為何建議那些水平忽高忽低的球友要重視步法的訓練呢?原因如下:
乒乓球是項技巧性很強的運動,要求在合理的位置和時機,采用合理的技術動作回球,這樣才能確保命中率。我們打比賽,對手的落點肯定是東一個西一個的調動你,這時候要求你學會跑動中擊球,有個前提就是腳下的步法必須到位,一般來說,要等到腳先跑到位了,再去考慮手法問題,如果先手后腳就會導致發力順序顛倒,這個球就很容易失誤。步法練好了,結合手法練習,進步會很快。如果只是單純的站在原地練習基本功,等你打比賽的時候,你會發現所謂的基本功根本用不上,原因就是球是活的,你平時把線路練死了。因此必須要動起來,腳底下不能懶,小碎步顛起來。
解決方案:
我們業余練習步法,只需要掌握一些最基礎的步法即可。比如小碎步,并步,這兩種步法是最經常用的,至于跳步或者交叉步,盡量少用,容易失去重心。步法的練習網上教程一大堆,我在此不贅述,感興趣的球友可以看看。
這里強調一點:我們的每一個擊球動作結束時,一定要注意還原。包括平時的正手攻球,腳底下最好用小碎步進行微調。時間長了就會形成腳先動的好習慣。對于并步的訓練,可以結合跑動作攻球進行練習。
第三,對發球和接發球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水平不穩定。
球迷朋友們有沒有發現一個普遍規律,這里我提出來:凡是發球好的,一般不會吃對方發球,凡是發球和接發球好的,打球水平一般都很高。
因此,如果你發現自己水平忽高忽低,可以從發球和接發球方面找找原因。現在是11分制的賽制,你發2個,對方再發2個,輪換進行。你吃1個發球,對方如果不吃,一反一正就是2分,這個理大家都知道。
另外,發球是唯一不受對方制約的技術,在遵循發球規則的情況下,你想發什么旋轉你說了算。因此把發球練好了,對打比賽很有用處,最起碼能限制對手直接上手,或者降低對手的進攻質量。接發球也很關鍵,你把對方的發球破了,就能牽制對手,將主動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解決方案:
在打比賽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著發兩種截然相反的旋轉,看看對方善于接哪種發球。
例如:通過幾個發球就能找出對手的相對短板,如果對手老是用搓球的方式接發球,那我們就多發不轉球或者上旋球,對手一搓十有八九會冒高,自己進攻的機會就出來了,如果對手擅長打上旋球,我們就以下旋開路,不讓對手輕易上手。
總結
我們跟對手比賽的過程就是斗智斗勇的過程,千萬別跟自己較勁。我認為打球有一個很高的境界:不是你怎么舒服怎么打,而是讓對方怎么別扭,我們就怎么打。
如果覺得水平忽高忽低,可以試著從上述三點找找原因,對基本功的重視程度,對步法的重視以及對發球和接發球的重視程度等等。我倒覺得我們沒必要去追求太過高深的技術,而是把問題簡單化,或許就找到了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