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本人不是體育運動專業研究者,不想用一些專業術語表現高大上的理論,這里只談一下自己在乒乓運動中體會。
關于乒乓球,有一種說法乒乓球是圓周運動。本人既認同這一觀點又不認同這一觀點。認同:圓周運動只是動作的表象;實質:乒乓球其實和大多數運動一樣,是一個前后上下的發力過程。
一,從人的生理結構上,人的膝關節,髖關節,肘關節只能做彎曲動作,脊柱,腕,肩可以做旋轉動作。人的肌肉也是前后上下才能發出最大力。
二,前后運動如何產生旋轉的后果?來源于左右兩邊身體前后運動的速度差(腳,髖)。舉例:坦克是用履帶帶動的,我們知道履帶只能沿直線運動,那么坦克是如何實現轉彎的呢?就是用左右履帶的速度差實現的。
當坦克要轉彎時,一邊的履帶停住,另一邊的履帶繼續運動。更先進的坦克可以實現一邊的履帶向前,另一邊的履帶向后,從而可以以更小的半徑,更快實現轉彎。汽車的轉彎:汽車在轉彎時,左右輪的速度并不是一樣的,汽車的車軸上有一個差速器,可以讓同一軸上的左右輪實現以不同速度轉動。
結論:乒乓球運動的本質是前后發力,左右差速運動,圓周運動只是其本質的最終表象。當我們左腳(膝),髖向前,右腳(膝),髖向后,即產生速度差,便可帶來軀干的向右運動。這樣的力才是最合理的力,也只有這樣才能發力最大的力。
認識了這一點后,我們才能理解轉腰的支撐點來自于髖前后差速運動,而不是脊柱的左右旋轉,從而能更合理發力,避免運動傷害的產生。收胯代替轉腰,我理解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