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國汗牛充棟的漢字中,“擰”無疑是最具神彩,最形象的之一,你看“擰麻花”,“擰螺絲”,一個“擰”字形神兼備,神韻迭出,怎一個精彩了得。
當然,體現“擰”字神彩的還有很多,比如乒乓球之中的“擰拉”。近年來,反手擰拉技術獨領風騷,唯有缺憾的是擰拉技術發現者的名頭歸了捷克人科貝兒,但正如斷臂的維納斯一樣,誰能說這種缺憾不是另一種美呢。
有人用“知易行難”來形容“擰拉”,但我覺得用“知難行更難”似乎更為準確,下面談一談對擰拉的理解。
1.引拍階段:持拍手象擰發條一樣逆時針向內旋轉,引拍結束,拍面幾乎與桌面平行。引拍時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1)引拍方式:注意擰拉的內旋是以Z軸為軸線的內旋,不能是以小臂為軸線的翻轉。
(2)內旋角度:如果球在反手位或旋轉不是很強烈,球拍內旋動作不必很大;如果球在正手位或旋轉很強,內旋幅度需要加大,此時,大臂,前臂,手腕成一個“S”形。
(3)球拍拍形:引拍結束拍面幾乎與桌面平行;不平行,會導致力量分散。
2.擊球階段:在來球的高點期,前臂帶動手腕鞭打發力。擊球時需要注意以下四點:
(1)擊球時機:在來球的高點期擊球,因為高點期球速慢,最便于實施擰拉。
(2)觸球部位:一般性擰拉通常接觸的是球正后面,而側擰接觸的是球的側面。
(3)觸拍部位:當需要摩擦球時,球拍的下部與球接觸;而當需要撞擊球時,球拍的中上部觸球。
(4)拍形變化:拍形越平,擰拉時球的旋轉越強。但在實際擊球過程中,球拍與桌面的夾角經歷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變化,“由小到大”是為了增加觸球面積,提高接球的穩定性,而“由大到小”是為了保證發力集中和控制球飛行弧線。
人們常說“強擰的瓜不甜”,但強擰的球很轉,讓我們多點“擰勁”,學會擰拉,擰出一片屬于自己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