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內擰拉”最初因出球軌跡呈曲線狀被稱為“香蕉球”,捷克選手科貝爾是公認最早在世界比賽中使用這項技術的頂級選手。
之后,在各國高手追求“全方位進攻”,中國隊提出“球臺無死角”的大背景下,“臺內擰拉’逐漸融入乒乓球技術主流,從科貝爾到王皓,再到后來的張繼科及目前的樊振東,“臺內擰拉”已經逐漸進化為頂尖高手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
一,科貝爾擰拉一引入相持
現在來看,科貝爾使用的臺內擰拉技術在當時僅僅是擺短,搓球等基本臺內技術中的“調劑品”,是為了在臺內先發制人而增加的技術手段,使用目的是把比賽引入其擅長的相持。
技術要領:
1.準備:判斷來球長短,右腳在前
擊球前最重要的準備是:根據來球長短,做好右腳在前的姿,不僅僅是右 腳朝前邁出一步,而是根據來球需要,左腳也要稍稍后墊半步。右腳在前的姿勢,使擊球時身體更接近來球,肩部,手腕更容易發力也更穩定,引拍靈活。
2.引拍:肘部需要盡可能的抬高
使用“臺內擰”時需接觸來球的左后方,為此,在下半身做出右腳在前的準備姿勢的同時,上半身的肘部抬高,拍頭朝下,手腕大幅度擰向右側(手背朝外),蓄積力量,準備擊球。
通常來說,“抬肘”的引|拍姿勢是與許多乒乓球基本技術和常識相違背的,但是它卻是“臺內擰”能否威力最大化的核心要點。因為這樣才可充分利用肩關節,肘關節(橈尺上下聯合車軸關節)的旋轉上肢回旋360度杠旋力。
3.擊球:瞄準來球左后方,用球拍前部擊球
擊球時,以高抬的肘部為核心,用球拍的前部(板頭)按順時針方向制造弧線。這時候,要有用前臂,手腕擰球,將球盡可能長時間地“吸"在膠皮上的感覺。
4.還原:做好相持準備
擰拉之后,必須意識到下一板球將開始進入相持, 右腳蹬地盡快還原。另外,擰拉后肘部容易停滯在過高的狀態,這種姿勢勢必會影響下一板球的進攻,所以要有意識的將肘部還原到正常位置。
PS:握拍較深的選手,會覺得擊球時手腕不好用力,所以在運用“臺內擰”時可以適度改握淺或者在用力強弱上下點功夫。
二,王皓擰拉兇穩兼備
王皓是臺內擰拉技術的集大成者,從他開始,臺內擰拉進一步拓展了外延,演化出“拉側(下)旋”等多元化技術,變控制為進攻,并融入進反手甚至是整體發動的技戰術體系。毫無疑問,與科貝爾相比,王皓的臺內擰拉技術更具攻擊性。
技術要領:
1.準備:重心提高,右腳小幅上步
使用臺內擰拉技術時,站位可以接近平行于球臺端線,大臂與身體盡可能的拉開間距,給引拍動作讓出足夠的空間。根據來球位置通過小碎步進行調整,右腳稍稍在前,以兩腳前腳掌支撐中心,身體重心適度抬高,但不要過于前傾,以求讓身體重心平穩。
2.弓|拍:大臂抬高,壓低板形
弓|拍時大臂抬高,使前臂的位置靠前,找準擊球點。同時右肩向前頂,這個動作可以使腰部產生小幅轉動,有助于擊球時發力,還可以進一步讓出擊球的空間。 手腕盡可能地向內側轉動,將拍面壓至于球臺平行狀態積蓄足夠的力量。
3.擊球:手臂完全伸直,向前發力
接觸球的瞬間,左腳發力蹬地,右腳適度向前邁步,有助于使身體達到最佳的擊球位置,同時可以利用身體從后向前的力量。觸球時板形稍稍立起,瞄準球體中部偏上的位置,前臂手腕發力,快速向外轉動,盡可能地“包”住球,頂住球摩擦。擊球動作上,前臂完全展開,充分向前發力,增加擊球速度和力量。
4.還原:右腳蹬地快速后撤
為了保證擰拉之后迅速占據主動,必須快速后撤準備進入上旋球的相持。
PS:三個要點:放慢擊球節奏,身體稍稍遠離來球,以前臂和手腕動作為主。
三,張繼科擰拉一更強旋轉
在王皓的基礎上,張繼科使用反手擰拉時加入了更強的旋轉,使這項技術進化為既得分又得勢的主要技術手段。與其他亞洲選手相比,他的旋轉更強,與歐洲人相比,他的速度更快,弧線更低,落點更“刁鉆”。更為不易的是,他動作小巧,簡潔,連續進攻上得到了最有力的保障。
技術要領:
1.準備動作:保持間距,背部拱起
球臺與身體保持一定距離 ,兩腳腳尖幾乎呈平行狀態,上半身盡量不要做壓向球臺的動作,充分讓出擊球空間,確保手臂可以做出完整的擊球動作。同時身體重心降低,右腳支撐住身體重心,上半身通過收腹拱背動作降低身體高度,這個動作不但可以給手臂引拍讓出足夠空間,同時也能夠積蓄更多的力量。
2.引拍:移動與引拍同時進行
首先是收腹動作必須充分,其次在收腹時右肩稍稍向前頂,大臂向前上方抬起,前臂和手腕內收。這時候手腕內收的幅度要大,同時保證板形為水平狀態,手腕就像彈簧一樣充分壓縮 ,這樣可以在擊球時釋放最大力量。
另外球拍要處在臺面上方,但是不能過高,確保球拍高度低于來球的最高點,這是為了更好地找到擊球點和更好地摩擦。
3.擊球:在上升后期或最高點擊球
通常,在來球的最高點擊球穩定性最強,而且容易發出最大的力量,但是在來球的。上升后期則可以獲得更快的回球速度,突然性更強,擊球點的選擇可以視情況而定。上升后期擊球時,手腕動作十分關鍵,板形稍稍立起,盡量瞄準來球的正面給球體扎實的向前力量。
擊球時要注意要注意三點“:
1右腳自然蹬地,不能過于突然;
2,腹部前挺的動作盡可能突然;
3.腰部自然轉動。
4.還原:上半身保持前傾,背部“繃直”
擊球后身體重心迅速還原,動作依靠右腳蹬地完成,上半身始終保持前傾 ,以保證在擰拉獲得主動后快速形成主動相持。這時候,背部依然“繃直”, 但是要自然,這樣能夠在連續發力中起到制動作用,更好地傳遞力量,同時也能讓重心更加穩定。
PS:總體來說,臺內擰拉時,下盤要穩定,上半身要突然,自然,以腰腹控制身體,以手臂控制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