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視頻教了拉球的動作,很多貼子談了拉球的要領,然而至今這個話題仍然是絕大多數業余乒乓愛好者最愿意談及的話題。
一,為什么拉球的話題這么火?因為拉球的攻擊力足夠大,拉球的威懾力足夠強,拉球的方式多種多樣,拉球是完美曲線的最佳答案,拉球是旋轉+速度的最好詮釋,拉球是協調發力的最高境界,等等……
二,拉球的種類很多,正手前沖弧圈球,正手(小)高調弧圈球,正手臺內小提拉,正手半出臺快拉,正手反拉,正手左,右側拐弧圈球,反手拉沖,反手高調弧圈球,反手邊線側拉,反手臺內擰拉側上旋,反手臺內擰拉側下旋,反手擰拉正手位香蕉球……….為什么把擰要歸結為拉球?因為它們的發力原理真的有相通之處,擰出來的球跟拉出來的球效果十分相似。為什么要說這么多?因為你只有知道了這些拉球的種類,你才能夠在實踐中運用啊。
三,拉球的一些體會:
1,拉打,是一種“先打后摩”的技術,即通過重心的向前運動,首先實現的是對球的加速擊打,通過轉體及前臂順勢擺動來輔助摩擦,制造過網弧線。拉打強調的是速度和落點,拉打時只要掌握好拍面角度,可以忽略來球的旋轉,拉打的弧線相對低平。
2,鞭打式發力,是一種“先吃后摩”技術,拍子傾斜更小,更豎一些,轉腰引拍蓄勢,大臂自然擺動,打開肘部,充分放松前臂引動拍子,自腿向腰發力,在重心轉移的過程中,力求在臂部適當放松的狀態下觸球,實現拍子與球的柔軟接觸,由拍子帶動球共同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在共同的運動中不斷加速,逐漸增加拍子與球之間的正壓力,當正壓力達到峰值的時候,收臂摩擦,將球甩出。鞭打式發力以摩擦球的中上部為主,是一種全身極為放松協調的發力方式,力量足旋轉強,且有利于步伐的快速移動,并可連續拉出高質量的弧圈球。多用于在靈活移動中拉球,以及對拉,反拉,機會球的把握等環節。
3,純摩擦式發力,是一種純摩擦技術,通過向前或向側,向上的快速摩擦,利用套膠的張力和快速形變,對球施加了一種復合斜向拉力。(比如:流星碰撞可產生火花,流星與空氣的高速摩擦也可產生火花,火花產生的機理卻完全不同,后一種就是重摩擦,也就是我說的純摩擦)對重心控制的要求更高,對腰腿的力量要求更大,動作并不拘泥于一成不變,摩擦的方向可根據來球的旋轉而定,可摩擦球頂,可摩擦球的側面,甚至可摩擦球的中部和中下部,拉出來的弧圈球,旋轉變化多端,第一弧線較高,第二弧線強烈下扎或側拐。其缺點是純摩擦式拉球需要集中全身力量,全身有一個集中收縮發力的過程,拉完一板,需要熟練的銜接技術來充分放松身體。因此,很少有人能連續多板使用純摩擦式發力,多用于與其他技術配合使用,殺軟球,接發球搶拉搶沖,拉側拐,反手擰拉不出臺的強下旋,和側上下旋,也可用來突然改變拉球節奏,或者使球旋轉增加而不向前走球,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