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名將大衛·戈芬2017年勇闖ATP前十行列,并獲得當年ATP年終總決賽亞軍,可謂風光無限好。
在經歷傷病與起伏的磨礪后,今年溫網又一路過關斬將殺入八強,遺憾敗在德約科維奇拍下,但其偉大的靈魂駕馭弱小身軀能夠在三巨頭掌控的溫網中分得一杯羹,大衛更有值得我們網球愛好者借鑒的精進之道。
究竟是什么成就了大衛從平凡到卓越的成功之路呢?如條條大路通羅馬一樣,每一個人的出發點都不一樣,選擇“順其自然”那一條最簡單也最難。
天賦異稟與代價都需在順應自己身心與網球這項運動的本真出發,才會讓自己積跬步至千里。
一,速度制勝
“速度是制勝的不二法寶”,這句體育圈永恒的警句同樣是網球訓練的寶典。
大衛其實身高180cm,只是68公斤的體重讓他略顯瘦小,有時弱點也是優點,那就盡情發揮移動速度的優勢吧。
通常在網球比賽中約80%的擊球移動距離一般為2.5米或少于這個距離,在兩次擊球之間,只有5%的情況下移動距離大于4.5米,因此網球技術是一項短距離沖刺,多方向快速變向,間歇短的恢復期等交織構成的。
只有跑出“最佳擊球點”才有暴力擊球,只有跑出“可能的擊球點”才有銅墻鐵壁的防守,因此以“跑”主導的“網球技術”訓練是每個網球人的必修課。
網球比賽中大于70%的移動方向是從球場一側向另一側,橫向移動速訓練就成為重中之重,要想成為球場上的速度之王,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平衡能力,即跑動過程中將重心保持在身體支撐范圍之內,生物力學上用重心垂線在支撐面內來表達。
速度雖然通過訓練是可以提高的,但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成為短跑冠軍,因為基因限制了每個人能夠跑出最大速度的上限。
每個人天生不是短跑家,但勤能補拙的科學訓練終會提升自己跑動速度的上限。
二,隨心碰撞
網球在力學上是一種“彈性碰撞”運動,“摩擦”,“包裹”等形象的比喻詞匯盛行,讓很多網球愛好者陷入理論與實踐的混沌狀態。戈芬在本屆溫網的熱身訓練環節,能夠顛覆我們關于網球技術的常規的認知。
乒乓球是網球運動早期應對天氣變故的室內微縮版,即是table tennis 的由來,乒乒球自然在技術傳承上一定留有先天的遺傳基因,大衛給我們演示了不一樣的網球技術,就像武俠劍客一樣,手中無劍,周圍一切都是劍,從杯子到湯鍋都可以作為拍子來隨心碰撞。
廚房是身體的美食源,書籍則是精神食糧,那么戈芬用書打球,這么滑的書皮,“摩擦”到哪里去了呢?生物力學上的偏心碰撞才是網球技術的正招。
大小平底鍋演繹從防守到單反進攻,這些日常道具可以說大衛隨手抄起就能自然轉化碰撞擊球。看來我們可以釋懷各種握拍的萬千煩惱了,與其糾結握拍,不如在“碰撞”下功夫,抄起任何家伙就能上陣干。
綜上,碰撞是網球技術的生物力學本真,隨心碰撞是駕馭在速度制勝之上的,沒有run,任何迷人的技術都是風花雪月,經不起速度對擊球時空的拷問。祝福Blader戈芬能夠在未來的職業生涯創造更多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