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球友雖然勤學苦練,看視頻,看教程,勤學苦練,模仿各種弧圈動作,用盡所有力氣,球還是不轉,不快,失誤高,擊球前沒信心,甚至因此想放棄乒乓,為什么呢?很多人沒有掌握其中的道理,不得其法,所以才事倍功半。
一,鞭打式發力
不少球友看了很多視頻教程,還是一直沒有找到鞭子到底在哪兒,如何鞭打式發力,什么又是集中發力。
首先,我們先把自己的身體想成一個三節棍,兩肩之間算第一節,大臂算第二節,小臂手腕以及球拍算作第三節。拉弧圈球時上肢的動作框架就是這樣的,大臂和小臂充分放松,轉腰引起肩膀轉動,帶動大臂和小臂一起跟著向前上方甩動,在球拍達到擊球點時,大臂突然制動,把小臂向前上方甩出去,象鞭稍一樣抽打在球上,這就是所謂的鞭打式發力,肩膀是鞭桿,大臂是鞭子,小臂是鞭稍。我還是習慣三節棍的比喻,朋友們比較容易接受,并且手腕也會固定的好一些。
球友可以參考下圖,按照這個說法自己甩甩試試,應該可以找到鞭打的感覺。
順便說一句,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整個運動過程是在大小臂的甩動上疊加了一個小臂以肘部為軸的轉動,而擊球點恰恰在疊加的轉動的起始點,所以球拍的速度不是最大值,加速度不好判斷,但我認為也不是。
為什么不等速度最大的時候再擊球?發力拉球的時候,小臂處于最大收縮力量之下,一來,我們很難找到速度最大值點,并且,確保在這個點擊打到球,再者,對球的控制也很難實現。現在選擇的擊球點,相對更容易控制,應該是綜合平衡之后的結果。
二,迎前
一些高手,教練們總是反復的強調拉好弧圈球要迎前,迎前,再迎前。
迎前其實就是把來自腿腰的力量和上肢的力量結合起來。這兩個力量,如果沒有結合起來,各做各的,動作再大,也是浪費力氣—這就是人們說的發力不協調。把兩者結合起來,就是人們常講的發力集中,把所有的力量調動起來,協調一致的集中作用在乒乓球上。
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下,如果手臂不用力,是不是可以打球?如何發力?
當然可以,我們猛地轉一下腰,就可以帶動剛才說的“三節棍”甩動起來打球。那么腿呢?如何把腿的力量傳遞到球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打球時要有重心轉移了。用腿的力量帶動身體重心向來球的方向轉移,這樣也可以帶動“三節棍”甩動起來打球。
這些話說起來有些啰嗦,不過,動作并不復雜。
在擊球之前,要蹬腿轉腰,用身體帶動整條手臂和拍子往擊球點迎過去。
腿腰的迎前發力,不在于動作的大小,而是力量必須正確的傳遞,達到發力集中,這個有點兒難度,需要反復練習揣摩。做好的話,不但力量比單純用胳膊掄著打球大很多,也可以體會到用身體打球的感覺,球也容易控制。
迎前的方向必須跟擊球方向一致,否則就浪費了力氣。
手臂不需要發力,盡量放松即可,尤其是手腕和肘部。需要注意,大小臂都伸展開,力臂較長,甩出的力量大;夾大臂容易控制動作,但是力臂短,擊球力量小。
拍形立起來一些,比較容易打到球,不容易漏球。
迎前的力量是不是越大越好呢?不是。
單純從動作的結果來看,在迎前過程的末期,到達擊球點,乒乓球撞進膠皮中,引起膠皮和底板變形,為后續的動作做好準備。如果你想拉薄摩擦,只需要把球撞進膠皮即可,力量較小即可;如果你是撞摩式弧圈球,力量可以適當大一些。還有,力量大小,還和膠皮,底板的性能有關,這些都需要在練習中反復調整體會。
三,打摩
擊球過程中,一般標準的動作是手腕快速壓拍(也稱為打摩)和快速收小臂。
快速壓拍,會造成膠皮進一步摩擦擠壓乒乓球,它有兩個作用,一是吃住球,二是調整弧線。
先說吃住球,也稱為咬住球,就是人們常說的讓球在球拍上多停一會。雖然,我們沒有必要,也沒有條件測試出具體觸拍時間有多長。我們要知道的是,球在膠皮上停留的時間越長,摩擦就更充分,拉出來的球越轉。
有些球友找不到吃住球的感覺,我建議先檢查動作和發力是不是都對,再不行,就借只純木或者五夾膠皮較軟的拍子試試。
再說說調整弧線,壓拍之后拍形的方向和之后快速收小臂的方向共同影響了對乒乓球施加摩擦力的方向,所以打摩可以調整弧線。
打摩的動作可以參考濕父的講解,多注意拍形角度和拍頭方向。打摩是比較高級的動作,開始可以先忽略,熟練了再加上。
有些業余球友把打摩的動作變成觸球瞬間頂一下拍子,或是用力抓一下拍柄,這樣做也有一些效果,可以等熟練了之后再練習更為精準控制和調整。
四,快速收小臂
就是吃住球后向前上方收小臂揮動球拍,通過膠皮的摩擦,引起乒乓球的平移和旋轉。同時,隨著底板和膠皮的反彈恢復,乒乓球會在膠皮上滾動一段兒距離,形成由深到淺的軌跡。
收小臂的力量,直接影響出球質量,越大越好。
打球時,在觸球之前絕對不能收小臂,要在吃住球之后,小臂再加速快收。
擊球后,球拍因為慣性揮出,然后制動。乒乓球脫拍,繼續轉動著向前的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