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搓比慢搓旋轉要弱
出自教科書。理由似乎是慢搓磨擦的充分。但在膠皮海綿越來越好的今天,僅靠小動作的臺內球,并不遵循這一規則。情況似乎還是相反的。
2,拉弧圈時,擦球越薄,球越轉
最早見于某部教科書。受其害的愛好者之多,之廣,之深,讓人無語。
3,高吊比前沖旋轉要強
也是教科書中的理論。其實二者都是在轉上下功夫。前沖弧圈的速度也是靠摩擦得到的。二者的區別就是力在向前和向上的分配上不一樣。但力都是用在了加轉上。這絕對是一條沒有經過檢驗的‘想當然’的結論。
4,拉弧圈時甩手腕會不穩定
見于某些書籍和一些專業人士。甩手腕是一個加轉的動作。我認為球的上旋越強,球越穩定。尤其是反手位,甩手腕會彌補因為反手位身體的限制而造成的摩擦球不充分。至于穩不穩定,看你力向上和向前的分配合不合理。
5,反手弧圈力量小于正手,但穩定性比正手好
經常出自某些人士的口中。錯誤的是后半句。如果能專門對此作一個統計,會發現完全不是這樣。真實情況是相反的。理由很簡單:轉則穩。最近有個帖子問打削球是為什么不用反手拉,其中兵器庫的回答很說明問題。
6,如遇強烈下旋,拍形可稍后仰,觸球中下部
各處都能見到這個理論的影子,如果他指正膠,沒問題。但可惜好多都是見于弧圈球的動作描述中。如果有人能照著這個動作高質量的拉起強烈下旋,我佩服。
7,拉直線比拉斜線難度大,因為斜線長,容易上臺
見于某些解說員的語錄。不知他從哪個權威那里得到"拉直線比拉斜線難度大"這個論斷,然后又靠自己的推理得出理由"斜線長,容易上臺"。真是太不負責任的想當然的東西。
8,側拉是王浩首先使用的
這句話頻繁的被解說員說出,讓不少國人自豪。但這項技術從理論上來說并不難想到,技術難度也不大。橫板出現這么長時間,做夢也夢出來了。老天爺干嘛非要中國的王浩來首先發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