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打的反手技術,最先上手練習的應該是“平擋”,進而根據本人能力慢慢加。因為橫打技術從握拍要求到技術動作都與傳統推擋有差別。而平擋不單單是掌握起來相對容易,更主要的是要建立橫打技術的基本感覺。與推擋相比,橫打時的拇指,食指,中指甚至無名指對板形控制時的綜合調節難度更大。開始時,需要把拍形控制成幾乎90度,或略微前傾一點,手腕要適當放松,手背要略微拱起一點,目的是觸球時形成一個能較大面積接觸球的“面”。而且,肘部要離開身體適當向外,起支撐動作的作用。
發球人: 橫打技術,除了偏正手位的擰拉和彈打,一般都是處理出臺球。所以發球人發出的球不宜過短或過輕,要能讓練習者做出引拍至揮前臂擊球的動作,確保其借的上力才行。開始時,給球的落點不要過于偏反手位,那樣會增加練習者掌握動作的難度,也容易產生擊球時間偏晚的弊病。當然,練習起下旋或反面發力拉時,供球的落點就可以適當偏反手一點了,那樣練習者更容易找到轉腰,引拍,蹬腿,揮拍等技術細節的感覺。如果過于偏中間位,反而不舒服了。所以,發多球不僅僅要節奏穩,連續感好那么簡單,而且要隨著練習者練習不同的技術,發多球技能也要相應的提高。
練習者: 如果反手不會推擋,對練習者的要求就簡單一些。但如果以前是練習反手推擋,現在加練橫打的擋撥技術,就一定要有所改變。推擋練習加力時,是靠重心引動手臂迎前推球。在觸球的剎那,把力傳到中指頂住球拍的部分再作用到球體上的。也就是說,推擋發力時,中指要有“頂一下" 的動作。當然,在頂這一下時,手腕也發揮了作用。否則,力量不可能無阻力地傳到食指上。
與推擋相比,橫打技術有相當的不同。從發力機制上講,由于握拍及擊球方式的改變,手腕的作用明顯大于推擋,發出的力量也明顯地大于推擋。這就是為什么在開始練習橫打第一項技術時就要提出手背需略微拱起的原因。其一,要板形穩定,發力集中,其二,防止手腕在揮拍時過于晃動,產生“甩手腕”的現象。7,8歲的孩子練習時,可以有限度地接受手腕動作“發散”的外觀,因為孩子的手小,肌肉力量不足,動作還未定型,屬于“帶共性的不足”,絕大多數孩子初練橫打都有這些問題出現,這是可以在以后的練習中讓他改正的。但成年人不行,一上手就得提要求,因為太容易一不留神就掄起來發力,一旦搞成錯誤的動力定型,改正錯誤比原本不會還麻煩。練習時,基本板形得是“松而不散,拱而不僵”才行,這需要練習者在掌控的動作頻率下進行才能做到。即動作外形基本正確,引拍對得上來球節奏,擊球時間和部位大致準確,第一步就算邁得好了。
剛開始練習該項技術時還是應該以借力為主,手腕手指無需制造過多的弧線,要能把球打得“實”一點才好。擊球時間為上升中后期,觸球的部位為水平中心偏上一點,前臂向右斜前方揮動,大臂隨動作跟出少許。練習順序一般還是先練打斜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