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所謂的力量,其實講的是乒乓球的物理運動速度。
乒乓球質量很輕,要達到很高的速度并不需要多么大的絕對力量,而觸球瞬間的拍速以及其后的加速卻至關重要。體校小孩打出很有“力量”的球,其實是他們的揮拍速度快,而不是絕對力量大。我們一般人追不上兔子和老鼠,是因為兔子和老鼠的質量小,速度快,絕對力量并不大。
我們打球,目標雖然是球,但是我們體內的肌肉要克服的不光是球的慣性,還有拍子的質量,以及我們本身肢體的質量(關節另外一側阻抗肌的阻抗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人和小孩所要克服的球和球拍的質量是相同的,但是要克服的肢體的質量是差別很大的,造成成人在打乒乓球方面的優勢,沒有其他力量項目那么明顯。如果阻抗肌不能完全放松,那么自然連小孩都拼不過了。
因此總是講“力量”,必然誤導大多數人,造成身體肌肉緊張(使力),反而速度發不出來。也就是專家說的發力渠道不暢,因為你的力量,都消耗在自己身體里面了,被阻抗肌消耗了。你說力拔山兮氣蓋世,他必然會咬緊牙關全身繃緊憋足了勁準備狠狠地擊球,這種情況下速度怎能出得來?
如果能把“力量”的概念復原成“速度”,而現在講的所謂“速度”(回合速度或者起板早晚)用另一個更合適的概念來替代,應該能糾正人們對乒乓球“力量”的誤解。
乒乓球的四大要素應該是“速度(原來的力量),時機和頻率(原來的速度),落點和旋轉”,跟傳統的力量關系不大。“狠,快,變,轉”應該改成“快,早,變,轉”。
把追求所謂的“力量”轉而追求觸球瞬間的拍速,能量更多的傳遞給了球,而不是消耗在自己身體里面。這樣“爆發力”就自然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