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反手側身位用正手發球,使球產生左側上,下旋。站在反手側身位,用反手發球,使球產生右側上,下旋。目前,在國內外運用此種發球的選手為最多。無論是高拋還是低拋,反手還是正手發球,除了下旋轉與不轉球外,基本上都是左,右側上,下旋球。但左,右側上下旋球是一個統稱,也只是個旋轉的概念,并不包括速度和落點的因素。左,右側上,下旋球都有斜線長,短球,中路長,短球,直線長,短球之分。
在這其中,還有以旋轉落點為主或以速度落點為主之分。同樣是左側下旋斜線長球,一個是斜線角度大,旋轉較強;另個則可能是斜線角度大,速度快。
因此說,左,右側上,下旋球是一個統稱。如果詳細用旋轉,速度及落點劃分起來,可分出幾十種。
對發球者來講,較大的發球旋轉反差變化,都是在球拍觸球的一瞬間,通過調整拍形和觸球用力方向而產生的。這就要求接發球者在判斷準確的基礎上采用相對固定的接發球模式,并在這一接發球模式制約下,加強有針對性地強化訓練,以提高接發球的質量和命中率。
接出臺長球或半出臺球,無論是直,中,斜線側上,下旋或半出臺球,一定要立足于搶拉,搶沖或搶點。至于在什么情況下運用,則要根據對方發球的速度,旋轉及落點而定。接旋轉較強的側下旋長球和半出臺球,以搶拉加轉高吊球弧圈為主。
接旋轉一般,速度較快的側旋,側下旋或側上旋球應以沖落點為主。
直握球拍接反手位斜線大角度長球時,要求步法移動要快,讓位要充分,側身搶拉或者搶沖。如來不及側身,能用直拍反手橫拉技術最好,用反手橫拉搶先上手后可制約對方發搶,變成上旋球后打來回,打擺速,就不至于陷入被動。
當然,回接反手位側旋或側上旋球,用推,撥,擠或反手攻的方法都是有效的,關鍵是推,撥,擠攻的質量,要求在不失誤的前提下,速度快,力量大,落點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