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業余乒乓球愛好者都覺得,業余選手與專業選手一旦較量,基本沒得打。因為專業的手感太好了,業余的幾乎沒有控制和反攻的余地。其實,這句話說對了一半。
之所以專業的能進專業隊,都是經過層層選拔,手感中挑出的好手感,加上每天不斷的練習,當然說他們是乒乓高手中的高手也并不為過。而且專業的每項技術都是經過成百萬上千億次的練習才鑄就的良好條件反射樣的手感,是我們眾多業余乒乓球愛好無法比及的。
但也見過很多業余球友在經過多年的自身錘煉以后,能夠與受過專業訓練的三線以下的球友相抗衡。并且會以較好的優勢贏得比賽。我們就從這些人的訓練方法中提取有用的方法。付之廣大的業余乒乓球愛好者,以便更加清晰的認識乒乓球和打好乒乓球的基礎,從而發揮出個人優勢。
乒乓球運動,本身就是一個綜合性十分強的項目,它不僅需要你對球的理解,認識和練習,而且也需要身體的協調能力和肌體本身所具備的爆發力,另外還需要冷靜的智慧,瞬間的思維和處理問題的最快能力等等,等等。我們知道,對于每個來球,處理方式有很多種,日常訓練中最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習慣性的動作。這種習慣性的動作,就是來源于每天訓練中的基本動作或是基本動作的演變。
我們知道,乒乓球主要分為:基本功,發球,接發球,相持,變化,進攻,防守等等。
先從基本功說起。說到基本功,我想問一下,是不是還有人覺得,基本功是一項沒有用的東西?其實,專業與業余的區別,就在于基本功的扎實程度。基本功是任何一種技術演變的前提。很多人學習擰拉,學習對拉,學習爆沖,學習擺短等等,這一切技術都是建立在基本功之上的。當你的反手基本功扎實以后,那么,你的手腕就會自然而然后開始擰拉。當你的正手對攻能力不一般時,對于正手小三角,你就會輕而易舉的開始很自然的挑打。當然也有不凡個例,從不練基本功,上來就學拉球,擰拉,除非你是天才,要么就是神,你擰拉的質量,并不是取決于你自己,而是取決于你的對手。其實基本功的扎實程度,并不是你自己能感覺得到的,而是對方一試便知道,你的功夫深不深。每次打球時,基本功的訓練要占到時間的六成以上。只有這樣,你的基本功才會象春天的麥苗一樣日日長高,而你自己不覺罷了。
所以說,基本功,是一項磨時間的功力,看起來無用,用起來卻有用。當你每打完一個球,為失誤而仰天長笑的時候,當你為拉球不上臺而捶胸頓足的時候,沒有別的,只是你的基本功在報復你瞧不起它罷了。別無其它。
再來說說發球。發球,是應該自己占主動的。一個好的發球,可以讓對方直接吃發球。當然,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卻也是個變量,是取決于對方的接發球能力。怎樣發得轉和不轉,或側上或側下,取決于你的球拍能夠吃得住球,同時也能吃得住球的這幾個點。
讓對方直接吃球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個。一,就是讓對方知道我發下旋球,但對方也吃球。二,我發下旋,加上一個上旋的假動作。三,發球的線路不一定,讓對方捉摸不定。側上和側下,動作一樣,但摩擦部位不一樣。如果雙方的實力差不多,那么,讓對方判斷失誤,才是良好發球的動作。我認為,這里面,假動作,是最主要的。現在規則中規定,不允許遮擋發球,盡管現實中仍然存在發球例的現象。但沒有人去刻意在乎這個,太在乎,會讓人覺得這人太小氣,但你不在乎,又實實在在的吃虧。我們發球,要本著不違例的情況下,發出讓對方直接吃球的球,這樣,才是公平競爭的合理發球。
我所說的假動作,并不只是虛晃一下,而是揮拍的軌跡。例如,發一個下旋球,持拍手是從右上向左下方運行,而到了身體的部位,隨勢手腕向里旋轉,隨勢向左上方帶出。當你拋球時,你的一系列動作不變,變得只是球在哪個動作運行軌跡觸球。如果,球在動作前半部分觸球,那么這個球就是左側下旋球。如果在后半部分觸球,那么這個球,就是右側上旋球。從拋球到觸球,這個動作是連續完成的。觸球的時間不一樣,那么也就造成了球的旋轉也不一樣。
每個高手必定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發球,關鍵時候才能體現出來,這時候的這個發球,往往是一擊必勝的。要么對方直接吃,要么,就是為自己贏得一個絕好的進攻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