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身經百戰的乒乓球運動員來說,在比賽中如果對方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常常令對手難以適應。很多業余選手或初學者對這句話難以理解,對方運動員擰拉下旋球時,為什么擰拉過去的球不是上旋球而變成下旋球了呢?對于這個非常有趣且具挑戰性的問題,我經過深思并且嘗試很多方法去研究,可幸最終有所觸悟并熟練掌握了該項技術。
首先腳入臺迎球。當球跳至已方球臺時,持拍手已等在臺內,注意手臂應保持自然彎曲,持拍手自然下垂向內轉180度使拍面(反手背面)與球的右切面平行。此時肘關節朝外略上揚(有利於手腕內旋)並高于手腕。
其次,擊球。當球從己方球臺彈起時,在球臺上升后期或高點期,球拍背面(拍頭)摩擦球的右後側中下部。手腕先橫向接觸球產生側下旋,再翻腕。動作要一氣呵成,此時肘關節的位置即刻朝下,手腕朝上,完成整個技術動作。
其實拍頭與球摩擦這個部位(右後側中下部)就是正手發下旋的部位(摩擦方向和旋轉效果兩者都是一樣的下旋球,不同的是一個球拍背面,另一個是球拍的正面觸球。)只不過對方很難看到產生下旋球的動作(前半段動作),能看到的只是(很像上旋動作的)上旋球的翻腕動作(后半段動作)。這就是為什么人們誤認為對方運動員“擰拉”出“違反常規”的下旋球的原因(其實就是常規的搓下旋來球→下旋回球,不可能是上旋球)。這種擰拉方式相當隱蔽,突然,令對手一時難以覺察,從而破壞對方的前三板,達到爭取主動,甚至直接得分的目的。這種球較短,威脅性極大。因球落臺后不往前拱,對方借不了力,如若推當或快撥球就會下網。
破解的方法只有正手側身發力前沖效果最好,反手迎前發力拉次之。請注意協調性和突然性。最關鍵的是上手前的預備動作:即充分向內扣腕的同時抬肘(朝外)作好預備,倉促迎前去擰命中率會低很多;其次是握拍要松,要有“吊拍”的味道,充分運用手指的靈活性調整好拍形,這樣才能更好地展腕發力。最后一點,觸球瞬間感覺跟發下旋球很相似(磨擦較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