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門的朋友往往認為弧圈球難練,是一項“高級”技術:要求手感好,動作大,跑動范圍又大,好不容易拉一板上臺,讓對方輕輕一推就是一個大空檔,實戰中的作用似乎還不如攻球。于是乎產生了一個痛苦的矛盾:如果從提高技術水平和打球樂趣的角度,好像要練弧圈;可是從實戰的效果來看,又好像有些中看不中吃的意思。難道說弧圈果真是一項高級技術,業余愛好者難以掌握和運用?
弧圈球作為當今世界乒壇的主流技術,擊球節奏多變,第一弧線彎曲率大,落臺后的第二弧線低平前竄,兼有穩健性和攻擊性。如今不練弧圈,很難與對手抗衡,俗話說“藝多不壓身”,臨陣時多一樣技術就多一點變化,總會有所幫助吧。所以有志于提高乒乓球水平的球迷朋友不可不練弧圈。而那些上了年紀的老球迷就不一定勉強去練,因為他們過去已經形成了近臺快攻的風格,手法已基本定型,體力和反應能力也一般不足以保證充分發揮弧圈的威力。
至于說弧圈球比較難掌握,確有一定難度,但也不是高不可攀。老人家說過:“戰略上要藐視它(困難)”?;∪η驈谋举|上來說,就是強烈的上旋球,大家過去練過的“拉攻”可是弧圈球的“前輩”呢,只不過動作有大小,上旋有強弱之分罷了。
怎樣練習弧圈球?
練習弧圈球,說到底就是要加強擊球的旋轉(上旋),簡單地說就是在來球落臺后的恰當時機,使球拍速度達到最大,以合適的板形沿球體切線方向摩擦球的中上部。至于什么時候是“恰當的時機”;怎樣使球拍速度達到最大時觸球;板形怎樣才叫“合適”,各種教科書,資料都講得很多,也不難找到,在此不再贅述。個人感覺,練習弧圈球時記住這句話,并注意仔細體會,就會很快找到拉弧圈球的感覺了。
雖說練習拉弧圈球是要“使球拍在速度達到最大時擊球”,但在最初練習拉弧圈球時卻要反其道而行之:最好只用四,五成的力。一來是為了讓陪練的人能有控制地回球到固定的位置,讓練習者注意拉球的連續性,更重要的是因為這時候初學者動作的協調性不夠,發全力時渾身緊張,往往揮拍速度最大時卻碰不到球(即所謂“對不上點”),出現令人難堪的“徒手操”現象。這時候,要注意放松自己的身體,注意盯著來球的速度,落點,迅速移動步法,讓來球的最高點(前沖)或下降前點(高吊)在自己身前右側30度(與身體平面的夾角)左右約一手的距離,上身有向前趴著的感覺,以較輕松的蹬腿轉腰帶動手臂揮拍 “找”(迎)球,注意體會包住球向前或前上摩擦的感覺。這樣雖然用力不大,但是由于身體比較放松,協調,易于調節,能借上來球的前沖力,身體的向前運動的慣性與之形成的合力也不小,反而比較轉。
如此這般地先讓球拍“找”到球,再努力把球拉上臺,當80%以上的來球都能拉上臺,對自己的技術動作有了一定的信心后,就可以使用六七成的力量來拉球,但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力量的大小和球的旋轉強度上,重點還是放松身體向前迎球。
能用六七成力輕松自如地拉上球后,就可以考慮練習連續拉。剛開始還得用四五成力來拉,力量小些便于還原,身體切切注意——還是要放松,拉一板就用小跳步踮一下還原重心,同時盯住回球,移動步法準備下一板拉球,能連續拉上兩三板后就要練習逐步加力。如果練習時能連續拉上四五板就算小有所成了。
如何用弧圈球克敵制勝?
練習時能連續拉上四五板有時不過是花拳繡腿,實戰中可能一板也拉不上,因為對方不可能像陪練者一樣將球送到你最舒服的落點,總是向你最難受的位置進攻。用還是不用?怎么用?又成了一個問題。
從戰略的角度,要舍得放棄眼前的利益(運用新技術戰績可能會暫時大大下降),大膽地用弧圈球,但戰術上要細心,運用各種技術調動對方尋找戰機,當出現落點很合適的球時,用五六成的力量起板拉球,注意落點盡量控制在對方的追身偏正手的位置,由于這時候拉球的威力有限,特別要注意防守對方的回球,能連續拉或攻球就要大膽拉(攻),不然偷雞不著蝕把米,會死得很難看噢。
如果實戰中拉弧圈球能起上那么幾板,直接得一兩分,跟進搶拉(攻)得一兩分,有了自信心,就要注意提高搶先上手拉球和連續進攻的意識,判斷到回球將出臺,立即迅速地跑動到位,盡力讓身體重心穩定在那兒等球,這樣有利于提高拉球的成功率,在一定成功率的基礎上,注意拉球的線路和落點,多給對方中路和反手位直線。一般來說,因為是“搶拉”,機會不一定很好,準備不可能很充分,第一板搶拉不宜使全力,否則極易直接失誤,所以要根據來球的旋轉,弧線長短,彈跳高度決定力道的大小,注重落點和線路的變化,爭得主動后視情況再一板一板加力直至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