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年伊始的5勝2負到后來的一波15連勝,德爾波特羅本賽季的表現堪稱漸入佳境。在前不久的背靠背北美大師賽上,阿根廷巨人不僅刷新個人最佳戰績,更引來老對手費德勒的稱贊。
“有趣的是,盡管德爾波特羅無法像從前那樣用雙反進行暴力抽擊,甚至有時只能進行切削,但他愿意接受因此導致的丟分或輸球。而且,他明白想以這樣的條件與一些頂尖選手較量可能還不夠,卻非常樂意憑此繼續作戰下去。這是我非常敬佩他的一點。”
從費德勒的觀點中不難發現,德爾波特羅2016年回歸后,反手切削的使用比從前多了很多,而抽球的比例有所下降。
但在過去幾周,阿根廷巨人的反手位不再只是被眾人“照顧”的薄弱環節,至少沒像從前那樣丟掉太多的分數,這不禁讓很多人產生疑問:“他的反拍到底改變了多少?他還能夠找回曾經的自我么?”
為了更直觀,清晰地得到一些相關的答案,國外學者Martin Ingram從數據和統計的角度,詳細探究了德爾波特羅反手的變化,試圖解開人們心中的疑問。
為了讓統計和分析更加科學,Martin Ingram引入了“高斯過程”。作為一種機器學習算法,高斯過程適于處理高維度,小樣本和非線性等復雜回歸問題,且泛化能力強,輸出具有概率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擊球類型”是整個統計的主要指標之一;以印第安維爾斯大師賽決賽為例,德爾波特羅全場172次使用反拍擊球,其中52球是切削,因此他的反手切削的使用比例為30.2%。
下圖顯示了德爾波特羅反手切削使用頻率的變化趨勢。盡管2018賽季被統計的數據只有3場決賽,仍可以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德爾波特羅使用反手切削的比例波動上升。
有趣的是,一些特別時段的數據有些出人意料;比如,人們通常認為德爾波特羅增加反拍切削的使用,是與2016年的復出有關,畢竟腕部手術極大影響了阿根廷人的反拍;但大家未必發現,其實自2014年開始,反手切削的使用比例就已經在大師兄的比賽中大幅增加了。
那么,德爾波特羅現在的反手擊球類型構成是怎樣的呢?根據高斯過程的擬合研究,不難發現在2016年復出之后,德爾波特羅對于反拍切削的使用比例已經呈現出相對穩定的趨勢。我們可以認為切削正在成為他的一項常規武器。
事實上,盡管德爾波特羅挑戰費德勒時,采用了激進的反拍回球方式,只打出了30%左右的切削,但在阿卡普爾科站,面對茲維列夫和安德森兩位長人,他的反手切削使用頻率分別為65%和64%。
也許對手和比賽的差異,導致了德爾波特羅反拍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不過從大趨勢來看,阿根廷巨人現如今采用反拍切削的比例是真的已經高于職業生涯平均水平了。
根據數據顯示,在德爾波特羅二度手術前,使用反拍切削的最高比例為23.9%,這場比賽發生在2012年的戴杯,當時他的對手是發球重炮卡洛維奇。阿根廷巨人的反手已經與2014年之前迥乎不同。
隨著切削這項技術的進一步增加使用,德爾波特羅的發揮比從前更全面了,即使反拍抽球的使用比例可能下降到50%甚至更低,他也能拿下一些硬仗。比如,在阿卡普爾科輕取茲維列夫和安德森。
而且,在他覺得需要提升反拍攻擊性時,他也可以更好地進行抽擊和切削的轉換,擊敗費德勒一戰的反拍數據便是最好的說明。
當然,所有數據和統計分析終究會有局限性,尤其是阿根廷人本賽季已經完成25場比賽的前提下,我們只對4場比賽進行了深度的數據研究。不過我們看到了德爾波特羅反拍回球的顯著變化是2014年開始的,而并非大家以為的2016年。
接下來,繼續仔細研究德爾波特羅如何使用反手,以及能否繼續拿下更多的勝利,將是一件非常令人著迷又美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