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中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打了半輩子乒乓的業余選手,卻輸給了體校十幾歲的孩子,而且往往還輸的很慘。若論打球時間,業余選手的球齡比孩子的年齡還大;論功夫,論力氣,論經驗,論見識,孩子怎么也比不上成人。那么,業余選手球技進步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一,艱難曲折,迂回反復
業余球友學球,開始都是幾個人打著玩,一般沒正式老師指導,越玩越有興趣,越練手感越好,從周圍脫穎而出,成為某一圈子的“高手”。于是,朋友羨慕,眾人稱贊,加上贏球的快感,使自己喜歡上了乒乓球。
經過反復苦練,常常和外界野路子球友過招。打到一定水平后,才可能接觸到專業選手。慢慢才發現,曾經引以自豪的招式,都成了“自創”的孤僻動作。于是,痛下決心,改動作,換打法。可是多年形成的習慣,改起來談何容易?就象爬錯了山一樣,先得從那座山上下來,重新再攀登正確的高峰。有時想想,改動作往往比不會打球的人開始學還難。
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從記憶上分析,人不論學什么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大腦總會不停地遺忘一部分東西的。所以說,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球也是這樣。我們業余球友,練球一般沒有固定的時間保證,往往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個動作剛剛有體會,還沒鞏固,就又沒時間打了,過一段又得從頭來。
如果量化一下,專業隊員每天練球5—8小時,假設前進100公里,水流倒沖回20公里,實際每天前進80公里;業余隊員每天練球2—3小時,前進50公里,第二天沒時間打球,兩天倒沖回40公里,還剩10公里。人常說,學得還不如忘得快呢。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三,基礎不實,難達高點
萬丈高樓平地起。打球和蓋樓一個道理,多深的地基蓋多高的樓。業余球友一般都沒有系統地練過基本功,就象不打基礎就蓋樓,到一定高度發現不行,返回來加固基礎。這樣,修修補補,費工費時,最終樓也蓋不高。
四,理念落后
多數業余球友對乒乓理論缺乏研究,對乒乓的旋轉,擊球方法,步法,銜接轉換,以及戰術都是一知半解,甚至聞所未聞。理論上明白了,不一定能打好球;但是理論上不通,是絕對打不好球的。還有的球友有畏難情緒,先進的技術試過幾下,一看不那么容易學,實戰用不出來,就淺嘗則止了。打了半輩子乒乓,不會拉弧圈的大有人在。專業隊員學的是當前最先進的技術,老師傳授的是凝結了前人成功與失敗的智慧結晶。他們年齡雖小,但是站在幾代巨人的肩上,所以,他們比業余選手高得多。
那么,咱業余球友應該怎么提升球技呢?首先,要從頭學起,把基本功打扎實。在老師指導下,老老實實從搓球,快攻等練起,力求規范,不光是為了好看,主要是發力合理,提高命中率,為將來高水平發揮奠定基礎。這是條直路,舍此再無捷徑。其次,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為了避免逆水行舟的問題,盡可能延長練球時間,且不中斷。最好是集中精力,一段時間重點攻關一個課題。反復體會,鞏固再鞏固,直到比賽中運用自如,才能算數。
再次,要多學多看多想。處處留心皆學問。不僅理論上要弄明白,實戰中一點一滴去體認。有時,師傅常說的一句話,幾年之后才能真正體認了,原來如此妙用。最后,要和各類型選手多打。以適應和掌握各種打法。比如接發球,各有高招,無法閉門下功夫的,只有把各種人的發球吃個夠,吃飽了,以后就吃的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