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ng weight(揮重)和maneuverability(操控性)真是相輔相成的兩個參數。我們選拍多看球拍重量,其實揮重才是我們揮拍所感受到的重量,拋開揮重談重量是不真實的。
當我們顯著增加球拍的拍重/揮重,但自己的力量又不足以達到可以像揮動原來重量/揮重球拍的揮拍速度,就必然會以犧牲球拍的操控性為代價,而這對全場型打法球員的影響就最大。
當其想快速打出一個大角度回球然后上網或向前進一步壓迫,但因為顯著增加的揮重降低了揮拍速度,這會令擊球的角度和速度都因此打折,去不到擊球者最想去到的角度和速度,導致不該隨上的球上了或該隨上的球不敢上,一旦回球路線不佳,還容易遭到對手接下來的重擊。
我覺得球拍的maneuverability就和汽車的操控性一樣,首先汽車的操控性體現在:輕踩油門都能讓車有很靈敏的加速反應(汽車本身重量也輕),就等同于球拍的加速拍頭速度效果,揮重越低的球拍就越容易加速拍頭速度。
汽車的操控性還體現在更容易改變行駛路線/變道/轉彎,這也和汽車的排量以及對應的重量有直接關系,這就和球拍的變線一樣,對于操控性好的拍子,因為揮重更低,使用者的力量對于這個低揮重的拍子而言又是綽綽有余,所以很容易加速拍頭,自然就容易打出變線球/大角度回球,同時壓縮對手的回應時間,這也是為什么上網型選手偏愛操控性強的拍子。
但因為職業網球球員的身體力量遠遠強于業余選手,即便他們用的拍子操控性好,比如費德勒的球拍,但揮重仍然是很高的,只不過這種拍子對于這類選手的打法以及力量,他們有更好的駕馭能力,仍然能讓拍子變得對他們而言是他們想要的操控性感覺。
但對于業余選手而言,由于自身力量限制,如果為了增加底線威力而增加揮重使得操控性降低,但又不愿意投入足夠時間去進行力量和體能等身體素質方面的練習,則這樣的改變從長遠角度而言未必是個明智的決定。
但這并不意味著操控性越好的拍子就越好或揮重越大的拍子就越好,操控性太好的拍子也可能意味著揮重不夠而讓你無法在底線打出更有威力的擊球,因為擊球瞬間球拍的抖動更大,雖然很容易加速拍頭,但向前的慣性推進就會弱些。
而揮重太重的拍子也會讓你打不出有威力的擊球,因為掄不動,也就沒有靈活性可言。所以我們對球拍的選擇還是要量力而為,同時,一定的身體力量練習也是必須的。
現在盛行的是底線為主的打法,無論是職業還是業余,所以要平衡,根據自己的打法和能力去選擇和調整適合自己的球拍。
如果覺得自己球拍的操控性有點多了,可以在拍頭附近位置通過加鉛片的形式增加拍頭的重量,從而增加球拍的揮重,最終增加擊球的慣性力量。但到底加多少重量合適完全根據自己的試打感受決定或調整,最好找專業的穿線師幫忙。
所以,球拍的揮重和操控性最終要契合自己的打法特點,而這個打法特點也要有利于打出更好的成績。這應是判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