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如何放松就應當真正理解身體為何會僵硬。撇開緊張,不自信等情緒因素,造成僵硬的主要原因是大腦向這個部位發(fā)出了超出它能力的指令。
第一重境界:手腕和小臂比肘快。初學者和純野路子選手常見動作,錯誤方式千奇百怪,有不動手腕光甩小臂的,有不動小臂光甩手腕的,也有手腕小臂都不動光靠大臂掄大圈的,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誰看誰難受,自己最難受,大家都懂的。此類統(tǒng)統(tǒng)扔到最初境界。
第二重境界:手腕,小臂和肘一樣快。到了第二重境界的人通常都是一心向正規(guī)軍靠攏的有志青年,不錯了,還差一點。本帖就是主要寫給此境界的人看的。這層境界的典型特點就是動作似是而非,實戰(zhàn)效果差強人意,手上沒底。如果他給自己拍圖片的話誰都看不出到底哪兒有問題,甚至拍視頻也很難看出來。有引拍有頂肘,沒有體側擊球,連轉腰挺腹都很明顯,和專業(yè)的差不多嘛。這里就牽扯到一個經典問題,頂肘和抬肘。不過在我這里有完全不同的理解,這里先賣個關子,核心的東西留在后面看。
第三重境界:肘比小臂快,小臂比手腕快。典型的鞭打發(fā)力,爆到沒朋友,指哪打哪,上臺率高,得分重要手段。這個大家也都知道,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
好了,描述性內容到此為止,下面開始原理性探討。為了保持邏輯連貫性,打算還是從最基本的說起,緊接著的屬于科普內容,大家完全可以跳過本段。
拉弧圈的理想效果是實現鞭打效果,像抽鞭子一樣實現逐級發(fā)力,最終匯聚全身力量于一點。除了力量大旋轉強的優(yōu)點之外,還有手感強烈方便動作復原之類的好處。而鞭打式發(fā)力的關鍵在于掌握好各部位發(fā)力的順序和節(jié)奏,不需要發(fā)力的部位務必保持放松狀態(tài),不在放松的狀態(tài)下發(fā)力不可能集中于一點。
研究如何放松就應當真正理解身體為何會僵硬。撇開緊張,不自信等情緒因素,造成僵硬的主要原因是大腦向這個部位發(fā)出了超出它能力的指令。舉個例子,處理對方來球時每人都會對這個來球的旋轉進行預估,倘若判斷正確,繼而通過各部分合適的配合發(fā)力把球拉過去,未必輕松但是心里有數動作流暢,可是對于還沒有掌握好這個動作的人來說,他會想讓身體各部分盡量多發(fā)力,而每個部位為了完成力所不能及的任務,必然提早啟動,各自為政,導致全身力量傳導脫節(jié)。總結一下:不管會不會發(fā)力,大腦給出的任務目標都是一樣的,如果每個部位都能按順序完成屬于它的定額任務,就不會出現某一部位過于僵硬;上一級任務沒保量完成或者沒按時完成,下一級部位負擔過重就會提早啟動,變僵硬,反而更完不成任務,惡性循環(huán)。
從第二境界過渡到第三境界的關鍵是實現抬肘向頂肘的轉變。不過我實在不喜歡“頂肘”和“抬肘”兩個詞,似是而非,明白人一看就明白,不明白的看完還是糊涂。我覺得,把“頂肘”換成“肘引”,把“抬肘”換成“架肘”更為合適。好了,說到這里,其實頂肘和抬肘的區(qū)別也就非常好解釋了,也很簡單:頂肘就是身體的合力以用肘引導小臂的方式完成了屬于它的任務份額,小臂和手腕得以從容放松發(fā)力,形成合力;而抬肘則是肘子空架在那里,啥任務也沒完成,小臂和手腕成了冤大頭,干拔式發(fā)力,難以保證質量和準度。
所以,頂肘和抬肘的區(qū)別是內在的,不是動作像不像,位置對不對,而是有沒有力量傳導。所謂頂肘,是指肘尖由后向前或者由左到右劇烈移動的過程,而不是把肘子支在胸前的一個動作。翻一下貓吧的技術貼,我認為,以動作的樣式,引肘位置去評定動作好壞是不合理的。這需要仔細研究一下肘尖之于整體動作的位移過程,還是很難判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