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業余球迷都在潛心琢磨拉球發力的問題,追求的越來越細,但還是找不到手感。其實在練球過程中,只要記住一般的發力方法,認真去練習就可以了。一個總的原則就是務求把力量全部用到板子上。然后你只要明白,第一點一定要扭腰,第二點一定要擺臂,第三點一定要有收小臂的動作。最重要的是扭腰,收小臂,一系列的爆發一定要在同時完成。
有很多人就是追求的過細,一會想蹬右腿,一會又覺得扭動的慣性問題沒解決好。這樣總把自己逼得無所適從。很多小隊員發力出色,你去問他,他保證什么理論也不知道。只知道放松--緊張,擺臂--爆發,扭腰--前迎。
堅決反對在練球時,把注意力放到蹬右腿上,因為在你扭腰時只要有重心左移前移的意識,右腿不會不出力,只要不在發力時重心下挫就行。同時在練球把問題考慮的過細還會不自覺導致發力不集中的惡果。平時多做做空動作,體會發力的感覺,練球時注意力集中和發力集中。有一些基本而無誤的常識就可以了。長此以往,必會成功。
拉球時重心的轉移
拉弧圈沒有重心的轉移,猶如無本之木,既不穩定,也無威力。不但拉弧圈如此,快攻也是一樣,只是快攻動作較小,不如弧圈明顯。
如果用上了重心的轉移,就是調動了全身的力量來擊球,顯然力量會打得多。
大家可以做如下比較:
坐著做拉弧圈的動作,不動腰vs用上重心轉移,做拉球的動作,比較一下,結論就不言而喻了。
說用上重心穩,是因為用上重心時參與運動的肌群多,質量大,運動起來慣性大,不容易變形,自然就比只用手臂穩定。只用手臂,或是亂甩手腕,靈活則靈活了,可容易變形,穩定性也就差了。
說起來容易,要做到合理運用,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首先,要保證發力的順序:從下到上,從大到小,也就是蹬腿-->轉腰--->送肩-->大臂-->小臂-->手腕(水平不到時手腕可以少用)。
其次,發力時各部位間要保持“緊密聯系”,力的傳遞過程有部位的先后,但不應有明顯的停頓和滯后。
至于發力的主要部位,大家聽得都很多了:近臺在小臂,中遠臺在大臂,腰,臺內則是手腕。
要達到好的發力,可真是不大容易,判斷準確,步法到位,協調性和爆發力。
最后,建議大家多看看高手的發力,最好用慢動作細細地看,好好地體會。就我而言,老瓦的技術動作對我的幫助最大。
前沖弧圈:接觸球的中或者是中上部,在球上升前期,后期擊球,整個動作迎前為主,打跟摩擦的比例是6/4,體現沖快的特點,帶有鞭打的感覺。
側旋弧圈:手腕稍微往下掉些,接觸球的右側面(右手握拍)在球的下降前期,后期摩擦球。向前上方發力。
高吊弧圈:接觸球的中或者中下部在球的下降期摩擦球,真個動作以向上為主。摩擦跟打的比例是: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