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技術可謂是多種多樣,尤其是直板。拉,打,切,撇,抹,吊,拱,推,點,削等等,數起來少說也得幾十種。
而不同的技術產生的不同的旋轉變化,更是數不勝數,不勝枚舉。我認為,只有建立兩個最基礎最直接的“感覺”,才能學好各項技術,打好乒乓球。
我們可以通過兩種發球找到這兩種感覺:發臺內短球找到薄摩擦的感覺,發底線急長球找到吃住球的感覺。
1.薄摩擦的感覺
當物體與另一物體沿接觸面的切線方向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之間有阻礙它們相對運動的作用力,這種力叫摩擦力,接觸面之間的這種現象或特性叫“摩擦”。現代乒乓球運動中幾乎所有技術都要借助于摩擦。
顧名思義,薄摩擦就是摩擦的很薄,球拍作用于球向前的力量較小,主要是旋轉的力量。
練習方法:臺內短球發球。發球至正手小三角,要求下旋球發出U型,側旋球發出L型,上旋球2跳以上。這種發球的技巧在于我們要通過球拍摩擦球的底部,一定是底部。向前摩擦則為下旋,從底部向側面和上提則為側旋和上旋球。
我認為發好臺內短球是檢驗摩擦(薄摩擦)是否過關的重要指標。
2.吃住球的感覺
是在擊球時,套膠吃入乒乓球再將其反彈出來的感覺(個人理解)。
練習方法:底線急長發球。發球至對面球臺端線,可選擇斜線或直線兩種。先從慢速發起,找到吃住球的感覺,再通過調整板型,擊球力量和身體重心,即可制造出弧線低,旋轉強,速度快的發球。我認為撞擊為主,摩擦為輔加之合理的發力是吃住球的關鍵,切忌發死力,蠻力。
需要說明的是,摩擦和吃住球是密不可分的,只不過是其中的一項成份在某種技術中占有的比例不同而己,比如說高吊弧圈球可能摩擦就多一些,而前沖弧圈球吃球可能就會深一些。
薄摩擦,吃住球的感覺真的不容易找到,需要我們長期訓練和體驗。
找到這兩種感覺,你的發球,弧圈球,擰拉等技術就會發生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