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è)余選手總認為搓球是一項中性技術(shù),甚至根本不是得分手段,因而忽視它。其實不然,只要搓球搓得好,完全可以把對方徹底“釘”在那兒動不了。
搓球分為兩種,搓球和擺短。
作為一項基本功,搓球主要用于控制接發(fā)球和下旋球的過渡。鄧亞萍分享過,搓球有三要點:要點一,擊球時間, 高點期搓球。要點二,擊球部位,搓球的中下部拍面立起,接觸球手腕往下摩擦。要點三,拍子觸球部位,拍頭好用力能搓的更轉(zhuǎn)。
搓球要柔中帶剛多摩擦行話叫吃住球,不要碰球。當搓球具備了一定能力之后,可以試著讓搓的動作短促一點,手指,手腕的運用更講究一點,這就是所謂的擺短了。
擺短一般是臺內(nèi)接發(fā)球和限制對方上手,為自己進攻尋找機會的過度球。鄧亞萍總結(jié):與搓長球相比,擺短的擊球部位和球拍觸球部位是一樣的;不一樣的一是要在上升期搓球,搓球點越快越好;二是搓球部位,多搓球的側(cè)下部,要泄力;三是搓球用手腕,盡量多的使用手指發(fā)力。最后大家一定要注意,擺短也同樣要吃住球哦,碰球容易吃旋轉(zhuǎn)。
重心的重要性直線上升,一定要穩(wěn)。有了這些之后,再講究擊球點,最初你搓的可能是來球的高點甚至下降期,現(xiàn)在要提前,在來球的上升期觸球。
一般而言,短球不可能像長球那么轉(zhuǎn),所以拍形可以稍微立起一些,擺短其實很忌諱拍形平著上前,因為特別容易搓長。你球拍立著一點,接觸球的部位偏球體中心,這樣過去至少弧線低,否則容易冒高,擺不短,加不轉(zhuǎn)。
為什么我們最初練習搓球的時候拍形要稍微后仰一點?因為那樣容易加轉(zhuǎn),搓長。
但隨著練習程度的加深,技術(shù)越來越熟練,擊球時間提前了,更容易借上對方來球的力量了,自己的拍形也就不用那么平了,平了反而麻煩。
這時對球的控制,就靠你發(fā)力更集中,對緩沖掌握得更好,對觸球部位的精確拿捏,甚至拍形到了45度還能加轉(zhuǎn)。
開始練習擺短,只要弧線夠低,夠短就行,旋轉(zhuǎn)有就行。對專業(yè)隊來說,擺短肯定必須得轉(zhuǎn),但我們還是不太看重你搓得是否夠轉(zhuǎn),我們強調(diào)的是你要夠短,摩擦發(fā)力之后,用李曉東的話說,要有“忍”一下的感覺。動作始終要放松,這樣以后水平高了,可以把加轉(zhuǎn)的功夫再補上。
業(yè)余選手常見的誤區(qū)是,一碰到帶旋轉(zhuǎn)的技術(shù),就喜歡把旋轉(zhuǎn)放到第一位,其實不盡然,對乒乓球體會深一些的人就知道,這種理解其實是很大的誤解。
當然,在最初練習搓(長)球時,還是要搓得轉(zhuǎn),否則什么都是空話,而到了中高級階段,你可以用其它的技術(shù)來彌補旋轉(zhuǎn)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