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初學者練習正手拉球時應注意的技術要點如下:
收前臂是正手拉球時首先應該注意的。收前臂的力量和角度由腰控制,根據來球的情況決定大,小臂之間的角度以滿足擺臂的需要。擊球時轉腰非常重要,實際上手臂,手腕,手的動作都應由腰控制,這也是乒乓球運動的特性所決定的。例如,后引球拍的動作并不是手后拉形成的,這其實是由轉腰來完成的,后引時轉腰不僅要先于手,且速度也比手快。如果只拉手而不轉腰則會出現發力困難的情況,這是身體運行結構上不夠協調造成的。正確的擊球點位于身體側前方,為了保證在合適的擊球位置擊球,就需要掌握好步法,步法中最關鍵的是穩定的身體重心’需根據來球情況調整重心的高低。有些特殊技巧如我國著名運動員馬琳的側身倒地爆沖屬于特例范疇,這種打法并不是初學者能夠領悟和掌握的,比如遇到某些正手位大角度來球。
可就自身步法移動的實際情況隨機應變決定擊球位置的高低。通常要選擇球下落的中期或下降期擊球。拉球時應注意手腕的運用。手腕接球時不能晃動,應盡量固定好,拍面觸球時,摩擦球的力量主要使用頂在球板上的中指來完成。而手腕的主要作用是調節球的力量,摩擦位置和擊球點,這種調節也要通過拇指和中指來達成。另外手腕還能夠控制球拍的板形,但不能過分吊腕,一些直板運動員常會犯這個毛病,這會影響發力。通常,手腕與前臂應處在一條直線上,且板面與手腕間呈45度角為宜。吃球是指拍面觸球后,球能夠在拍面上停留,停留的時間越長拉球的水平就越高。如果球一經觸拍就彈了出去則說明其拉球技術較差。
想吃球就要在球觸拍的一瞬間主動摩擦球,這種技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好的,日常應多加練習且盡可能少打借力球。實際比賽中,來球往往都存在一定程度被刻意賦予的刁鈷,面對一些難度較高的球,甚至連拉球的動作都無法到位,這時就只能通過主動摩擦球來進行調節。訓練時每一次拉球都應該主動發力,并且多挑戰一些高難度拉球,為正式比賽中的反應水平打好基礎。搶沖上旋球和下旋球在動作上很相似,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擊球點和擊球方式。搶沖上旋球的時候,擊球點在球的上部,需要主動摩擦球才能上旋;而搶沖下旋球的時候,擊球點在球的中上部擊球時需要帶點撞擊。
反拉弧圈球的時候,摩擦不可過重,也不能進行強烈撞擊,避免造成失誤拉球中,微調也比較重要。有些業余愛好者覺得微調很難,競技中尤其難把握。其實微調技術的基礎是球感,日常練弓中一定要注意揣摩和感受來球的各種屬性,逐漸領悟球旋轉的規律,對球的規律理解得越深刻,微調的能力也就越強。只有當微調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應對各種高難度來球快速進攻型選手必須打出快速球才能達到快攻的目的,正手拍與反手拍都對快攻沒有影響,不論正手還是反手,球拍大致都會采用反手側貼表面軟膠面,這樣即便反手打出了不旋轉短球,也能夠利用表面軟膠面展開速度面對打。這種膠面的球拍不僅適于防守,也很利于進攻。
不要采用長顆粒膠面使用這種球拍擊出的球其球速較慢,回饋的力量感也比較模糊,不適合進行快攻。變化攻擊型選手頻繁變換正手和反手,令對手失去判斷力繼而取勝。球拍的正手面應采用內側軟膠面,反手面采用不旋轉膠面。反手時常打不旋轉長球或短球,迫使對手來到前陣擊球。然后再使用正手抽球進攻,對手此時將會很難招架守備型選手常常打出高球防守。球拍的兩面均采用內側軟膠面較為合適,這種球拍利于吊伸展高球和曲線高球,威力與削球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