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短球的拍子摩擦軌跡像一個L字型的線路。它和“半空停球”的揮拍動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拍子的整個揮動過程是自左上方下切到水平向右揮動。在摩擦球時,球拍切入球時略略向下方,與球臺大致成15度到30度角,裹住球后繼續水平向前摩擦。發球時,球拍的摩擦軌跡猶如一個緩沖區。前半段L字型的摩擦軌跡是為了更好的裹住球,抵消球自上而下的沖力的動能。而后半段L字型的摩擦軌跡是水平向右揮動,這樣是提供球向前走的動能,改變它自下而上的方向,變成從后往前。另外拍子也能更好地切入球的中下部,制造摩擦。發球時盡量延長球在球拍上的停留時間就是所謂的“充分摩擦”。
發球落點
發球的落點發到對方球臺的正手位短球,二跳弧線要求低,短,快。強制對方的接發球手段只能用正手搓,這樣的發球效果最好。
但是在實際的發球中,大家都知道發短球不要出臺,尤其是正手位,只要稍稍出臺,稍有一定攻擊力的球友都能直接上手,但關鍵時候就是發不短。業余球友常碰到以下問題,追求不出臺,在對方臺內跳兩跳,但二跳弧線會高過球網,容易被對方直接翻挑;追求弧線低,但球就會稍稍出臺,又被對方上手拉。這種情況總是糾結壞很多球友。那么,如何把球發“短”發“低”,重點是看“一跳落點”。發球時,球的“一跳落點”應該離球網近一些。只有強化了“一跳落點”的控制,那么球的二跳弧線才能保證不出臺,質量低,短,快。
與發短球相比,發長球的區別也是在球的“一跳落點”上,應該接近于球臺的底線。發球時把控“一跳落點”過關了,長和短也就能隨心所欲。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高水平運動員在發球時,手部動作及身體動作保持不變,同一個動作能發長又能發短,而且隱蔽性很強的原因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