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的力量不是拔河那種持續的輸出,而是強調瞬間的爆發力,而瞬間爆發力就涉及到放松。
如果你身體始終繃著一定的力,你的力量變化區間自然就會縮小,就是這個道理。
從5公斤掄到10公斤,和從0掄到10公斤,爆發出來的力量顯而易見,所以,再也不要始終繃著那5公斤的負擔打球了。
很多人認為乒乓發力是一條線,也就是從起板到還原前的一條弧線。其實,發力就是一個點,像打臺球一樣,觸球的一個點,可以實現球向多個方向的運動,所以,你的線路打得不好,不在于你揮的線路是啥模樣,而在于你的擊球點對與不對。
發力的核心區域
關于發力的爭論太多,在此還想提個建議:考慮一下力的主次關系。
發力的核心區域還是在腿,腰,小腹的瞬間爆發,這個核心區域才真正關系到你發力的穩定性,至于穩定發力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說了。
其他部位均為協調配合發力。至于其他部位放松到何種程度沒有一定之規,而要根據實際情況臨時分配調整,建議就是無論是否擊球——配合發力部位要盡量放松。
比如拉球:觸球前——充分放松并轉腰,以利于打開擊球空間。
觸球瞬間——應該是瞬間的髖部一震同時腰部一緊,而不是仍在勻速轉動。
觸球后——放松并轉腰調整還原。
也就是說在轉腰的過程中涉及到松-緊-松,只有一個點是緊,而不是一味地轉-轉-轉。反復啰嗦是為了更好的提醒,很多人就是這么做的,大幅的來回轉腰,看似也在用腰,其實到最后腰都繃上了繃帶,也沒見漲球。
發力的效率
就是力的同時同向性,很多人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但真沒幾人做得到。
關于“同時”:很多人談論力的時候受到了文字的影響,文字的表述一般都是力從腳下作用,髖腰的扭轉,再到上肢的運動,這種文字表述讓很多人錯解為逐層的發力傳遞,于是乎,很多人把身體搞得扭來扭去,等力傳遞到手上,最佳擊球時機早沒了,所以說這個同時太重要了。
關于“同向”即自已在做好迎球準備后,在那一點上決定了你的擊球線路。可以說如果真正做好了同時同向,我們的擊球速度和擊球效率至少要翻倍提高。
搞好力量調節,不要總往前沖
見了球總想以暴制暴,你發力我也發力,失誤也隨之而來。
在主動的時候不要發滿力,防止別人打回頭;在被動的時候,還要注意把腰部的力量適當向后收一點并穩住,在保持出手速度的前提下,盡量不要亂發力。
迎球與發力
有些時候,教練經常說讓你多擊打,有時又會說讓你多摩擦,究竟該怎么做?
當對方過來的球向前的力量非常大的時候,你發力的方向與來球力量的方向夾角盡量大一點,這樣會避免很多無謂的出臺球,換言之就是加大摩擦的比例;
當對方過來的球向前的力量不足,應該著重的迎前并向前發力,這樣會避免很多無謂的下網球,換言之就是加大擊打的比例。
這種差別很細微,從外觀上看,你只看到人家用一個姿勢在拉球,打球,而關于內部力量的分配方向我們是很難發現的,所以不要一味地去學人家的動作,學了半天成了四不象。
學習在意外中發力
實際打球過程中,我們不可能每板都拉打上升期,每板都拉打最高點,那么舒服的球只是理論上的,現實是少有的。畢竟比賽的雙方都在拼智力,誰都不傻,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在應對意外中發力。
當對方搶先上手而我們準備不足的時候出現,如何化被動為主動?——這是我們要經常面對并思考的問題。
比如:對方突然起板拉球,而此時我們由于準備不足已經錯過了上升期和高點期,步法又沒調整到位,但為了更好的迎球發力,我們就需要快速下降重心,當大幅下降重心后,就可以實現迎球起板發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