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手攻球是拉球基礎
正手弧圈球技術也稱為正手拉球,正手拉球在比賽當中運用是最廣泛的,不管是接發球的起板,相持,還是進攻技術等等都要用到正手拉球。
加轉弧圈球在接發球當中用的是非常多的,一般對手發過來的出臺下旋球都可以通過摩擦的方式把球拉上臺,拉加轉弧圈球旋轉比較強。
現代弧圈球技術的發展并非越轉質量就越高。加轉和前沖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拉球除了旋轉以外還要講究落點和速度。
拉加轉弧圈球的穩定性和上臺率更高,對于初學者而言,學習加轉弧圈球是必備的入門技術。正手攻球是學習弧圈球技術的基礎。如果正手攻球的動作有問題,在拉球過程當中會成倍放大。
如:有些球員正手攻球動作喜歡去抬肘(抬大臂),拉球時動作就會更加明顯,大臂發力,前臂用不上力。所以在學習弧圈球技術以前,對自己的攻球的動作進行一個評估,看自己的動作框架到底穩不穩定。
二,拉弧圈球動作要領
(一)站位
首先來看一下正手拉球的站位,站位和正手攻球差不多,左腳稍前右腳稍后,相對于正手攻球兩腳之間的距離要更開一些,差不多是肩寬的1.4倍。站得更開的是為了保證身體重心能夠壓得足夠低,特別是拉加轉(高吊)時。
(二)引拍
引拍時要向下多一點,引拍的幅度也比正手攻球要大。轉腰過程中引拍于右大腿的后側附近,引拍幅度要根據來球的情況來進行調整。來球下旋確實特別強,要加大向上摩擦,向下的引拍幅度就會更多一些。在引拍時重心下壓,轉腰,手臂向下沉,這時重心是放在右腳上的,膝蓋彎曲,這是一個完成引拍的姿勢。
(三)揮拍擊球
當球下落到下降期的時候,轉腰帶動我們的手臂向上前方發力,這是一個基本的動作。
1.轉腰頂胯
很多人在練習正手拉加轉時感覺摩擦不住球,發不出力,喜歡用大臂去向上發力卻沒有用上腰髖的力量,腰髖的力量如果配合不好,拉球的質量不會很高。
腰部轉動和正手攻球的轉腰發力是有區別的。正手攻球我不需要大幅度的去用腰部轉動來進行發力。只是正常的轉動就可以擊打上臺。
但是拉球不一樣,如果你只是勻速的轉動并沒有速度的話,摩擦出不來,依然是撞擊。要學會的不是轉腰發力,更多的是擰腰發力。這股力量要有往前的沖擊力,而不是單單往左去轉。腰部橫向轉動太多容易導致腰傷,要學會去擰髖(髖關節),腰腹的力量要配合向前擰。
現在網上很多球友經常討論現代弧圈球不用去轉腰,轉腰發力是不對的,應該去頂胯。要明白一點:打乒乓球腰是隨時在進行轉動發力的,腰不轉根本沒有辦法打乒乓球。
打乒乓球本身就是一個關節性發力,髖關節在轉動時腰一定會轉,不可能人站著不動打球。但現在不要求刻意橫向大幅度轉腰,而是要擰髖關節,把力量集中,轉腰幅度減小,向前擰的爆發力集中。打乒乓球不需要很大的動作,動作越大還越慢,動作大不代表質量就高。
頂胯是輔助體會向前發力的感覺,發力是身體本身協調的過程,只上肢動而下肢不動是不可能的,也不協調。所以下肢是為了更好的配合上肢的發力。
2.制動發力
拉球的過程當中重心轉換幅度不要過大,沒有必要拉完結束后重心完全壓到左腳。要從引拍到擊球的過程當中把力量用充分,動作重心到左腳它是一個慣性的過程。
打球要剎住身體的力量,剎住揮拍的力量,人才能夠把爆發力用到球上面。沒有剎車(制動)動作幅度會甩得很大,無法還原,力量也沒有辦法集中在球上面。
3.撞擊與摩擦
要先學習拉加轉去體會摩擦。剛開始體會不到摩擦,是因為從攻球的撞擊到拉球的摩擦是一個發力方式的改變,摩擦其實也是通過撞擊來制造的,沒有撞擊的摩擦是不存在的。
切向力對球摩擦的薄,在球體的表面上發力的方向更加偏離球心。如果發力方向正好透過球心中間,那么它就撞擊的多。前沖,加轉(高吊)都是發力方向對球體表面摩擦的改變,來造成不同的觸球情況,所以在練習加轉的時候就是在球體的表面從下而上的發力把球擦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