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 Jordan XIX正式發售版的縛帶,內外表面都是完全平滑的(如果用磁塊,需要嵌入縛帶內,就難免導致其表面不平)。你可以借助它非常輕松地勒緊或揭開Tech Flex鞋蓋。照理說,縛帶上搭載的維可牢尼龍搭扣(粗糙,帶小鉤的那一面)很麻煩,因為每次要扣上它時都要先穿過固定于鞋正后的彈性圈。更糟糕的是,粘扣邊緣那些探出頭的小鉤,鋒利得就象餐刀上的鋸齒,讓人感到不安。當第二次穿著XIX時,我已經不太在意那些小鉤,但那個彈性圈已被蹂躪成重度殘疾。我估計只要拿縛帶用力快速地鋸幾下,彈性圈鐵定就承受不住要斷掉了。我并非在試圖表達XIX是如何地不適合穿著,相反的,如果我們不去理那個該死的彈性圈,直接把粘扣扣好,這樣做不僅少了外表受損的困擾,還能使鞋蓋不受限制的靈活滑動,帶來優異的舒適感的同時,也不會再讓你在打球時感覺被什么東西所束縛。 雖然有些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嫌疑,但我是有責任說明:Air Jordan XIX的縛帶也并非一無是處。最明顯的益處就是它合理地掌控了鞋蓋的活動范圍,而且大大改善了后掌的舒適性和支撐性。雖然不扣縛帶時,我也只是稍稍的感到腳跟在鞋里有微動。但扣緊縛帶后的支撐感和包裹感絕對令你與之難舍難分。
腳在鞋內有滑動,并不是只在腳跟存在的問題。頭兩次穿著時,我都感覺到,整個腳有前后向的滑動,老實說這感受當時讓我扼腕不已。正當我要對Air Jordan XIX的總體性能表現徹底失望時,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因為反復的穿著,鞋內里的泡沫墊料被壓薄,形成了更適應穿著者腳形的形態,自此以后,XIX所帶來的貼合與舒適,絕對符合我心目中
Air Jordan系列應當具備的水準。在我第四次穿著時,鞋整體的包裹感已經相當強烈,但如果你不繃緊鞋蓋你就永遠也不會享受到。
針對舒適性方面,Air Jordan XIX所配備的“快速鞋帶系統”。此系統中不僅有超細鞋帶而且還包括一個“快速套索扣”。這個套索扣原意是要簡化XIX系鞋帶的過程,不過,我感覺它在打球時經常會被掙松。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試著不用這個快速扣,而改為使用傳統的系法,結果是,真的很痛苦(真的痛),因為鞋帶實在太細了。快速套索扣是個很有意思的創意,在一款名為Svalomon XA Series慢跑鞋中,應用的確實很成功。不過這次在XIX中的應用就顯得不是那么有成效,至少就我個人來講,以后再穿XIX時我是要改用傳統系鞋帶方法的。最后的最后,不同于鞋面其它部分所采用的全紋皮革,XIX的鞋頭處是采用的漆皮包面。漆皮帶來的不僅是奪目的視覺效果,更重要的是,因為它不可拉伸的特質,所以其可以防止你在強行突破時前腳在鞋內發生側滑,這就明顯提高了鞋的保護指數。但它也不是完美無暇,因為腳形寬的人可能會感覺前掌狹窄。更因為這種材料的不可拉伸性,即便你多次穿著,它也不會為你做任何改變(好象我的女朋友)。所以啊,如果你的腳形很寬,而又打算購買Air Jordan XIX的話,奉勸你在試鞋時一定要留心這一點,不然你終將為其煩擾不休(呵呵,還是好象選女朋友一樣)。 這是一張右鞋跟部視角的照片。這之中值得我們悉心品味的不止是Air Jordan XIX跟內側的突出支撐塊,還有刺繡在后縛帶上的手寫體文字,它應用的是與鞋蓋織物相同的材料,這只右鞋上是“nineteen”(19),而另一只左鞋是“Jordan”(喬丹)。
接下來要說說中底夾層了,Air Jordan XIX的中底夾層設計是秉承AJ系列一些慣用的基本配置——全長Zoom Air單元附加后跟壓縮Zoom Air單元,再將兩者包裹在輕質并且有彈性的Phylon材料中——但還是有一點重大的創新:鞋墊。XIX沒有續用Air Jordan XVIII中的Jordan Carbon Comfort控制底盤鞋墊,而是使用了Nike最新的three-layer high-performanc三層超能鞋墊(同樣的鞋墊也應用于迄今性能表現最接近完美的鞋款,Nike Shox VC III)。這種致密且富有彈性的新型鞋墊帶來的,就是腳跟處非比尋常的穿著感受。不過呢,在最初穿著時,我感覺XIX的緩震物有些過軟。我仍清晰地記得,在我第一次穿著期間,我的腳趾有微微麻木的感覺,我確信這種后果的誘因是,柔軟的鞋墊湮沒了我腳底所有的凹凸。而后,隨著你穿著次數的增加,減震物也開始逐漸改善,以適應你的個人情況。當我第四次穿著XIX時我已經非常滿意它的減震保護和緩沖感覺了。同樣的問題可能也會在中夾層出現,尤其是對偏胖的人來說,即使中夾層和鞋墊內橡膠材料的密度已經被適量壓縮,而柔軟的感覺仍舊是揮之不去。如果用你體重除以身高的得數遠大于標準差,或者你更偏好腳下有那種讓人塌實的穩固感覺,那么Air Jordan XIX可能不會成為你的選擇。
Air Jordan XIX柔軟的中夾層本來還有可能會影響到鞋的穩定性,但XIX的設計者們為了杜絕這種情況的發生,在其上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最令人拍案叫絕的就是大底的前掌外側和后跟內側那兩個突出支撐塊。本來,按照它們的體積形狀和所處的位置,人們會依此料定在啟動,轉身或落地時它們就會狠狠硌你的腳了,實際不然。因為它們是被設計用頗具柔韌性的材料制作。對于慣常做法中,為了提供更多支撐保護或增強整體的穩定性而采用比較堅硬的材料作為支撐塊的方式,XIX的處理確實不能算是循規蹈矩。但如果從一雙鞋的視角來看這個問題,堅硬的材料不僅破壞了鞋子自身彎曲扭轉等形變的自然順暢,而且更會不經意地硌到穿著者的腳,我想這是連鞋子自己也不愿看的到的事。
Nike的科研人員發現,支架結構不一定非要選用堅固材料制造才能提供給人體全面的支撐保護。追求“樣樣精通”的結果往往就是“樣樣稀松”,與其如此,不如改為“術業專攻”。而針對足側的支撐保護來說,能夠在沖擊下提供足夠的緩沖性阻力,才是對人體最有實效的支撐。當腳的傾斜已經到達極限的時候,如果感應到足側有了一股這樣的阻力,人的大腦就會在危險發生前及時地命令身體做出反射性的保護反映。這種理念下設計出的Air Jordan XIX支撐塊具備類似貓胡須的官能判斷力(同樣的理念也應用在Nike Air Zoom Flight 2K3和Air Zoom Huarache 2K4兩款鞋中)——胡須在貓的體前,起一種近乎預警系統的官能。XIX支撐塊的出色實效可以說是令人瞠目結舌,我也非常希望Nike以后能多多實踐這種理念。不過,我認為跟部的支撐塊并不十分必要,因為幾場球下來,我感覺它的裝飾性遠大過他的實際功效。
現在把Air Jordan XIX的鞋蓋翻開來讓大家看個仔細,這個也是你系鞋帶之前必須要做的。我們可以看到,超細的鞋帶上配一個“快速套索扣”,顯然其目的是要簡化XIX系鞋帶的過程。不過,我發現它在打球時經常會被掙松掉,所以再上場時,我就干脆自己手動打個蝴蝶扣。 碳纖維鞋心墊片,這個名字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它長期致力于加強鞋子穩定性的工作,使得其自身的制作工藝足堪完美之名。它不僅可以保證足底擁有優秀的支撐保護,還能完全消除中掌處的異常彎曲。更因為它被安置在足弓下方,就可以籍由卸掉落地時的沖擊力,幫助增加鞋整體的保護性能(至少在中底夾層被稍微壓縮后可以——請瀏覽上文中有關腳趾麻木感敘述的那段作為參考)。
Air Jordan XIX的鞋幫設計也是能夠加強穩定性的,縱觀Air Jordan系列的歷史,如此之高的鞋幫還是第一次出現。與鞋頭的漆皮包面一樣,即使是在最激烈的身體對抗下,鞋幫也不會讓你的腳跟離開它的保護范圍半步。如是而而,再與后跟內靴,縛帶,堅固的鞋心墊片和支撐塊等諸多強者攜手合作,打造出一款讓人足下無憂的極品鞋款,教我腳踏Air Jordan XIX上球場時怎能不趾高氣昂,昂首挺胸,胸有成竹。
最后,整篇測評只剩一個必需談及的問題,就是外底。Air Jordan XIX擁有一副值得炫耀的獨一無二的魅力十足的外底。外底設計中大面積的花紋是由人字紋改良而成的圖案,而且這種圖案在平面視角上與Tech Flex鞋蓋的編織紋路很相似。外底的邊緣是用一種光滑,半透明的粘性橡膠圍成的無窮大符號[∞]。粘粘的橡膠還侵蝕到突出支撐塊下面,留下“19”道“足跡”,這也可謂是一個妙趣巧心思。我們還可以在外底上看到一道縱向的凹槽,我個人感覺它的存在加強了整個外底的自然協調。各位看官可不要因為上面一堆天花亂墜的邊幅點綴,而忘記了什么才是外底的天職。前排的那位仁兄講的對,正是抓地牽引力(請禮儀小姐送上紀念品)。Air Jordan XIX不可能讓各位失望,它無與倫比的卓越牽引性能,從始至終,如影隨形。請特別注意我對牽引性能的描述,不是一般,不是良好,更不是一般良好,而是:無與倫比的卓越。Air Jordan XIX的Tech Flex鞋蓋可不同于一般的機械織物。因為它不僅是由強韌的材料構成,更是采用三線一股的精密編制,甚至如名所示,它還可被折曲。鞋蓋的外觀很另類,而且周身散發著一股蛇靈之氣。
說了這么多,是時候做個總結了。雖然再沒有任何鞋款能伴隨他在空中曼妙飛翔,但XIX的表現仍無愧于Jordan的名號。性能與外表并重,集時尚與品位于一身,追求創新的同時不辱神之戰靴的尊嚴,身負傳承Air Jordan使命的重壓也能不落窠臼,Air Jordan XIX綜合表現必會令所有人愛不釋手。令人難忘的舒適感受,出色的緩沖保護(雖然有些大塊頭可能覺得減震物太軟)以及同樣卓越的牽引性能。一開始包裹感只是泛泛,卻在數次穿著后有驚人的改善。Air Jordan XIX的腳踝支撐保護能做得如此優秀,在輕量級球鞋中可謂鳳毛麟角。中掌的保護不足可能是它性能方面唯一的缺憾。如果還有什么會讓你感到煩惱的話,那應該就是超細的鞋帶和鞋正后面被粘扣不斷摧殘的固定用彈性環(我已經換了一副普通鞋帶,并且不去理那個彈性環)。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問題恐怕就是XIX的價格。姑且不論市場抄做,單就1480RMB這個官方售價,已足以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了,對于一雙鞋來說,它確實太昂貴了。當今的市場中,人們看重的是哪一雙鞋的性價比更高,我并不認為Air Jordan XIX在這方面能夠名列前茅。但話要說回來,有誰選擇Air Jordan是完全純粹地出于性價比方面的理性思考呢,我們更強烈的想法是對神之足跡的追溯與景仰。如果你也抱有這樣的心情,那么就尋找到Air Jordan XIX,從它身上再次領略MJ那無盡的戰意和不滅的靈魂吧。
適合場地:水泥地,室內場地
適合位置:后衛/前鋒,體重較輕的中鋒
關鍵技術:全長Zoom Air+后跟附加壓縮Zoom Air單元,碳纖維鞋心墊片,Tech Flex工藝編制鞋蓋,快速鞋帶系統。
優點:令人難以忘懷的舒適感,經過幾次穿著后,強烈的包裹感就能涌現,極其敏感的緩沖反彈,優秀的腳踝保護,出色的穩定性,自然貼和的穿著感受,幾乎覺察不出的重量,無與倫比的卓越牽引性能。
缺點:啟動時會感覺鞋給腳過多的移動空間(腳跟會前后左右的移動),中掌缺乏支撐,一些人可能會覺得減震系統太柔軟,麻煩的縛帶,腳形寬的人會感覺前掌狹窄,擠腳,后跟的維可牢尼龍搭扣(粘扣)結扣需要穿過的彈性圈會限制鞋蓋的靈活,價格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