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接發球采用反手擰拉技術已經成為選手的標配。樊振東,王曼昱等等年輕選手更是將其做為最主要的接發球手段。那么為什么要采用接發球反手擰拉術,它的先進性和合理性在哪里?
發球搶攻選手一般會有針對性發正手位短球和中間位短球,兩個位置的球由于有臺面阻礙基本上沒有揮拍擊球空間和距離,無法運用大臂和身體的力量。特別是正手受握拍方式影響正手挑,正手擰等臺內技術手腕兒遠沒有運用反手擰靈活。
接發球者如果到正手位用反手擰拉去接球比其用正手的任何技術都更靈活,質量更高,而且由于摩擦充分擊球的穩定性和攻擊性都會大大提高,從而破壞對方發球搶攻直接進入相持甚至能夠直接得分。
到正手位用反手接發球擰拉技術的同時會留下的反手位空擋,這可以通過強化訓練之后的銜接技術加以解決。這個比反手位側身后撲正手的難度要小得多。實際上能夠采用到正手位反手擰拉技術的選手,他回補反手位后續技術肯定十分過硬,甚至他希望對方回到反手位置以利于下一板擊球。
當然接發球反手擰拉技術也不是萬能的,它也有其弱點和漏洞。接發球反手擰拉技術需要提前判斷準確移動到合理位置進行擊球,合適的擊球時機稍縱即逝。在比賽中選手為爭取時間常常不等對方發出球來就已經預啟動向正手位移動了。這就給發球者發長球偷襲留出了空間。一旦發球者采用長球偷襲反手位結合正手位短球,接發球者往往會陷入患得患失的兩難境地,不敢輕易上去擰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