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多球練習,現在的業余球友們都不陌生。很多人親身練過,還有不少人用多球方式幫助球友訓練過。即使一點兒都沒練過的人,大都見過或知道——多球是眼下乒乓球訓練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這項產自日本,發源于女子排球的訓練手段一經被介紹到中國來,就被聰明的中國教練們移植傳播,并在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項目的訓練中大放異彩。尤其是乒,羽兩項目,各級別運動隊的訓練得益于這種訓練手段的實施,使我們變成了乒羽世界冠軍的最大“生產國”。
多球訓練的好處及重要性,我想沒有人能否定:對于基本動作和技術的建立,動力定型的形成,連接技術的組合訓練,步法的建立與提高,輔助體能訓練(較高明的教練還設計了很多特殊套路進行戰術演練,以及雙打技戰術的輔助訓練手段)等等方面,它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本期開始,我將簡要地把一些多球訓練的手段,套路及個人的教學經歷拿出來與球友們切磋。其中某些內容可能過于簡單,但正是這些看上去的“簡單”,構成了我們乒乓球訓練的堅實底座。那些金字塔尖上的乒乓豪杰們,正是從這個底座開始,一步一步爬上了巔峰。如果說某個國外運動員打乒乓球靠的是天分和機遇,從啟蒙開始就沒進行過多球訓練,還打到了頂尖高手的水平,那這樣的天才在中國幾乎連想都別想。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說句不客氣的話,中國的乒乓球世界冠軍無一例外,都是由“多球”喂大的。
1,多球與基本功
成年人學打乒乓球與少兒訓練有很大不同。我的感受和經驗是:一般來講,小孩子學打球,學得快,忘得也快;成年人掌握起來慢一些,但學會了比較容易定型。從掌握多種技術的角度講,我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少兒階段(7,8歲以上),小孩子們的可塑性往往超出我們的想象。當孩子們能掌握某種技術動作之后,適當地給他們加技術是可行的,也是必須的。由于他們的訓練計劃主要側重于技術的建立和掌握,有意識地增加他們掌握技術的種類不但能促進他們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用帶一點擠壓性的手段激發出孩子們的潛能,最大化地挖掘他們的個人能力。成年人反而要在最基礎的技術的掌握上,采取“寧可斷其一指,不可傷其九指”的方式,不能為了應付比賽而練得太雜。
我從1976年開始做教練,陰錯陽差,和成年業余選手打交道的機遇多得令人難以置信。尤其在國外,沒有專業隊體制,幾乎全是業余愛好者,發生的現象也大致相同。我見過許多非常執著的愛好者:研究理論,觀摩比賽,分析視頻,數十年如一日地練習,比賽……在美國,我見過打了二十多年球,請過幾十位教練,換過數百支球板,積分還在1600左右徘徊的選手,而且有相當數量。當然,國內類似的情況也很多。
作為成年人,要在掌握基本單項技術的“質”的層面多下功夫,采用力所能及的方式來加新技術和逐步提高。有一句話提醒大家:理論上明白了不等于肢體上就能做出來。所以,成年人練球的方式和計劃應該不同于小孩子。練球首先要把思路簡單化,不能讓手上的功夫和自己的理論太脫節。再者,實踐出真知——如果掌握基本技術能有一個相對完整的實際操作過程,對于修正理論認識偏差,做到理論真正為實踐所用,會有極大的幫助。乒乓球運動說到底,是人與人隔著球網的一項運動,得把球整到球臺上是第一位的。
當然,上面舉例中那些小孩子是要一級一級地打上去,走專業隊甚至立志要打世界冠軍的路子。至于僅為健身,或多掌握一項體育技能,僅僅會打即可;或為矯正兒童假性近視,把乒乓球作為輔助手段;或簡而言之,只是打打“娛樂乒乓”的朋友,也可以參照著學一學打多球。因為乒乓球有一個缺陷,在水平較低的時候,不容易打出回合,所以低水平的練習往往變成了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撿球。而即便是為了健身,會打多球也可以在單位時間內提高效率,就算僅僅是為了出汗,幾分鐘也能出效果。
2,基本技術要注重積累
很多愛好者經常談到:“我現在基本功練到什么程度了”(如正反手起下旋,不定點擺速,發球搶攻等)。我有個觀點:這些技術不是基本功的完整含義。在沒有建立一個較穩定的基本動作,沒有較好地掌握重心交換,根本不能把每一板球打實等情況下,單純用練過什么技術來代替基本功的想法至少是不全面的。因為我在網站上看到過不少視頻,說的和能做到的相差太遠。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很多球友所談到的基本功,有些不夠全面,練習的那些內容,準確地說只是一些“訓練計劃”,并不是基本功的全部內涵。
很多球友往往打了兩三年球了,有的時間更長(當然,缺乏教練指導,缺少水平合適的練習對手確實是一件令人無奈的事),但是基本的動作結構和手感還是沒能較正確地建立。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練習不夠得法,對乒乓球理論理解上有偏差也是不爭的事實。根據我的經驗,中,下水平的成年愛好者往往連比較簡單的對練都不能進行。這其實不單單說明基本功的欠缺,最主要的是無法較平穩扎實地提高水平。一般來說,球友之間近似水平的居多。一旦碰到比自己水平高的球友,不要說記分比賽,有時連熱身練習都和對方對不上點兒。我的想法很實際,如果你可以和對方進行簡單的對練,即便是對方拉,你撥擋,能單線防上五六板不失誤,那誰陪誰練還真不好說呢。但如果你總是一兩板球就失誤撿球,拋開人品球品不談,很多水平高的球友不愛和這樣的球友練習,畢竟練不起來,總撿球也是個原因。
實際上,練得好的話,1600積分的球友,某一項或幾項技術高于2000積分的不是做不到的事。我提出的所謂“一指九指”就是說的這個問題。如果客觀條件允許的話,花上兩三年把攻(拉),擋(撥),搓球,發球等最基本的技術搭成一個較堅實的框架,就好比蓋房子打了一個較好的地基,日后房子也能蓋得高一些。否則,不是半途蓋不下去就是屋倒房塌。舉例說,即便你是反膠改貼長膠,基礎好手感好的人掌握起技術來效果也會更快更好。我和不少朋友說過:乒乓球,如果個人身體情況允許,打到六七十歲也不算奢望。即使是三十歲開始打,也還能打三四十年,用兩三年打打基礎是很劃算的一件事。當然,練習不能照搬少兒訓練那一套,要有變通。
3,發多球的基本內容
我們談學習發多球,其實更要談的是怎么發多球,打多球的人怎么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適當做一些必要的講解和說明,而不是僅僅把一些圖表,幾套計劃羅列出來。我們教學的展開,也是從最基礎的內容開始講起:
基本條件:多球訓練最常見的形式是一對一,即一個人發多球,另一個人練。盛球的容器一個,較常見的是帶架子的方形或圓形容器,架子有帶輪子或不帶輪子的。最普通的是不用架子,直接把塑料盆放在球臺上(上面所列“物件”我都使用過,各有優缺點)。主練人對面球臺底線外最好有一個集球網,主要是為節省時間。實話說,滿地去撿球不但耗時,而且非常累人。即便你有買來的或自己做的“撿球器”,都不如一個可以罩住球臺底線全部寬度的集球網實惠(最好能比全臺面兩側各寬出30公分,效果更佳)。
發多球人的站位(以練習者視角為準,本系列文章皆同此),一般右手發球是站到球臺右側,貼近球網的位置,左手發球則站左側。這是最常用的站法。當然,在練一些較特殊的計劃時,發球人要在站位上作一些改變,比如模擬較大力量的弧圈球,有的人會站到本方底線側身位,把球在本方球臺上顛一下后發力拉;模擬削球,高明的教練可以站到離球臺1-2米遠的距離發出多球等等。我的體會是,站在貼近球網位置應該是最常采用的,因為它能應對絕大部分的計劃。
剛開始打球時過于隨意,往往會養成一些這樣那樣的壞習慣。打過三四年后,再來修正已經成為動力定型的技術動作,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那比不會打還麻煩。從下一期開始,我們將漸次展開練習的具體內容,介紹一些相應的基本練習計劃和套路,以及相應的體會和要求。目的就是要大家來試一試相互間上手發多球,加快進步的步伐,得到更大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