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曾在球板反面粘貼過無海綿高膠,用來接特轉發(fā)球和撲正手后被對方推或反帶至反手位的球,以對付那些水平比自已高許多但不懂高膠的人。涉獵"直板橫打"技朮之后,無意間的這個習慣會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常常使對方對這個看似很簡單的動作但卻能制造出強旋轉的下旋球很不適應。下面把個人的體會整理出來,以供初練直板橫打技術的球友參考:
這是一個由天然的生理結構決定地,非常自然而又行之有效的小技術。
1.控拍:傳統鉗式右手。姆指稍斜,彎,輕壓拍柄側,食指第一關節(jié)稍下處輕扶拍肩,中指稍彎以左指尖處輕壓柏面,其余二指自然隨中指放松輕壓拍面。(由拍柄至拍頭部取中線,中指不可過線。另外,個人習慣用砂紙將反面反膠的三指處打磨一下,以避免因出汗打滑。)拍柄左側貼虎口的姆指根處,以姆指與中指的合力夾拍,拍面與小臂成直線后拍頭稍下垂,拍面自然后仰。
2.發(fā)力:以腕關節(jié)為主引拍,帶動小臂發(fā)力。
3.實施:接左半臺或中路的近網下旋球時,將右腳伸入臺下,上身進入臺內,在高點期用拍面中線部分觸來球后中部向臺面用力,過去的球為對方左半臺較短下旋球;用拍面上部分觸來球中部為不轉球:用拍面下半部分觸球后中部沿柏面傾斜角度發(fā)力為較長較轉下旋球, 落點多為對方反手位。
接近網不轉球時,將拍面前傾,高于來球引拍,在來球即將觸拍時將球拍向后上回移,借對方來球的力量回球,此為"吸短"。
接半出臺下旋球時可根據來球旋轉和落點進行適當調整以控制回球的落點和旋轉進行擺短或劈長,同樣能給對方制造麻煩。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中遠臺時還可以突然轉化為反手削球,借以調控比賽的節(jié)奏,實施用旋轉克制速度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