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經常抱怨自己的球技進步慢,殊不知,與其悶頭苦練,還不如從平時的一些小細節方面入手,這樣才能快速提高。
一,發球時用力,落點不合理
好多的業余球友發出臺的長球還可以,但就是發不好不出臺的短球,原因何在?我認為他們主要是沒有掌握發球的基本規律,具體說:發長球用大力,向前的發力大點;發短球用稍小的力,摩擦的用力大點;發長球第一落點在自己球臺的端線附近,而發短球第一落點在球臺的中央或靠近球網的地方,不信你試試。
二,盯球意識淡漠
有球友反映接不好對方的發球,找不準擊球點,不能予判對方來球的路線等等。原因很多。我看來,產生如上情況的根本原因是沒有養成“盯球”的習慣造成的。要改變如上所說的被動局面,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從對方拋球揮拍開始,自己的眼睛就要一刻不停的跟著球走,緊緊的盯死對方的拍形,觸球的部位,用力的方向和大小,球落臺后的第一落點,球過網時的位置,來球第二落點的位置,球從臺面彈起時的運行方向和彈起的高度等。只有掌握了盯球的方法和運用,才能采取合理的接發球方法,提高接發球的成功率。請問,你有盯球的習慣嗎?沒有?那就從現在開始盯球吧。
三,缺乏迎前意識
相信你遇到過拉弧圈球時漏球;擊出的球老是出界;拉,打球沒有速度以及前沖力不足等情況吧?你也急于想知道產生此類常見錯誤的原因吧?主要答案的其中之一那就是:迎前意識不夠。具體講,迎前意識的正確運用方法是:當自己的身體斜對球臺回接對方來球時,首先從蹬腿,轉腰,身體中心的交換(從后腳向前腳轉移)做起,然后才是小臂帶動大臂(近臺攻球時)或大臂帶動小臂(中遠臺拉球時)球拍觸球時的一瞬間小臂突然發力,將球擊出。在這里,身體重心的交換就是迎前意識的具體體現,用身體主動迎球,而不是等球,這一點尤其重要。現在提倡“打摩”結合,其中的“打”是靠身體的迎前來實現的,而“摩”是用前臂和手腕的發力來實現的。不妨你試試,看能否解決你目前存在的問題。
四,發球時容易忽視的小細節
發球時,球接觸球拍的位置決定了發球質量的好壞。
(1)用球拍的前端擊球,發出的球的速度就快;用球拍的后端(靠近拍柄的部位)擊球,發出的球的速度就慢。
(2)用球拍的前端摩擦球,發出的球旋轉就強烈;用球拍的后端摩擦球,發出的球旋轉就弱。
(3)當球拍橫向時,用球拍的下部摩擦球,發出的球旋轉就強;用球拍的上部摩擦球時,發出的球旋轉就弱。
(4)當球在球拍上的滾動路線長時,發出的球旋轉就強;反之就弱。
(5)發球時,用上腰的力量,發出的球速度快,旋轉強。總之,發強烈旋轉球,速度快的球用拍的前部,下部再加上腰的力量,而發不轉球或弱轉球用拍子的根部,上部才能實現。以上這些細節你知道嗎?
五,普遍忽視步法的練習
不管什么技術都是靠靈活的步法來實現的。正所謂:打球其實就是在打步法。業余球員跟專業球員的差距除了打球的意識就是步法了,這個問題大家都清楚。只是不愿在練習步法上下苦功罷了。要想提高球技,我還是懇請大家多在步法訓練上下點工夫吧,步法訓練不用投入資金和器材,無本求利,何樂而不為呢。
六,擊球力量大,小的運用不合理
好多的業余球友在回擊對手來球時為了達到“一劍封喉”的效果,往往是不論來球的具體位置,旋轉的強弱等,一味的發死力,造成失誤多多,適得其反。那么,何時應該發大力,何時應該發小力呢?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1)來球高,速度慢;
(2)中遠臺回擊前沖弧圈球時;
(3)發球搶攻時,對來球的力量,落點,旋轉心里有底時;
(4)近臺用反撕的方法回接對方的前沖弧圈球時;挑對方回接到自己臺上的近網不轉,平網或高于網的短球時;等等,用大力回擊。而接對方的半出臺半不出臺的球時;
(5)回接對方的來球在自己不好發力的位置時;
(6)接發球時;
(7)回接低于球網的短球時;等等,用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