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泡在球館里,或者球齡很長,但球技總沒提高,或者無明顯提高,是不少業余球友的通病。今天是這個水平,明天還是這個水平,三五個月后依然是這個水平,甚至一年半載的,還是這個水平,都打成老球油子了,還是濤聲依舊,是什么原因呢?很少有人去總結,特別是業余球友,覺得沒必要去總結。其實就每個人來說,適當總結一下,還是有好處的。
1,缺乏系統訓練,動作不規范。我練球一直沒有計劃和目的,隨機隨意性大,球臺前一站,拎著拍子就開打,從未正兒八經地練什么球,技術難以定型,形不成個人的球風。特別是動作不規范,打壞了坯子,留下后遺癥,不容易改。同時,頭腦中多年來沉淀下來的習慣性思維,如對來球的判斷以及應對的準備和“出手”都受到影響。
2,動作種類多,無看家本領。我對各種技術都感新鮮,什么都想學一下,不“精”,不“專”,無“一招鮮”,缺“殺手锏”。有人統計過,在比賽時,80%的時間內,只有20%的技術使用率,很多的技術往往在一場球寒中,只有一兩次使用機會,有的甚至根本用不上。而練這些技術可能耗費了許多的時間和精力。我認識一個球友,得過地區冠軍,其球技簡單,攻,擋,搓,就這么幾下,但得手應心,非常熟練,非常頂用,一上賽場就打得對手人仰馬翻。
3,打球不思考,不深悟。也就是不用腦子打球,沒用“心”去打球。經常辟里拍拉的打著,兵來將擋,水來土屯,機械地應對,就是不去深究這球怎么什么的。這一板打不著,下一板還是這么打,還是打不著,就是不會去想一想,為啥會打不著,哪點哪兒不對什么的。
4,打球無恒心,練球不經常。這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客觀原因是業余時間無保障,或是條件不具備,有時一連幾年都不摸球拍。再摸,又差不多是重新開始學習了。主觀原因大多是把打球當作健身娛樂的多,考慮用來競技的少,無所謂輸贏。這樣,練球不專心,不能持之以恒。也就不可避免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興趣一轉移,一年半載的不摸球拍是常事。俗話說,三日不唱咀生,三日不打手生,能有提高嗎?
5,缺乏正確指導,或無人指點。乒乓球是我國國球,各種技術都很成熟,且高人如林。有效地學習成熟的技術,領會他人的成功經驗,接受高人的指點,是提高的關鍵。畢竟站在高手的肩膀上,總能攀的高些。黑燈瞎火的,光*個人摸索,亂闖,費時耗力,既不科學,又不經濟,還容易走彎路,鉆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