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運動中的“力”和舉重,推鉛球中的“力”有所區別,它是以乒乓球的飛行速度表現出來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來球的速度快,即便你的球拍不(向前揮)動等著它,回球速度也不慢;如果你揮拍的速度夠大,又時機準確,在來球上升后期反彈力最大時擊球(打或沖),球拍的速度與來球的速度形成合力(又借力又發力),形之為“勢大力沉速度快”。
可以說,乒乓球運動是一項協調性,技巧性和智慧相結合的活動。有的球迷朋友絕對力量不小,只是由于協調性不好,或技巧沒有掌握,空有一身力量,不能使揮拍達到最大速度。這里要解決的就是“怎樣發力”的問題,可以從鞭子抽打的動作得到啟發:蹬腿轉腰,以腰,髖為發力的基點,肩為鞭柄,臂為鞭身,腕,拍為鞭梢,從右側身后經體側以身體中軸線為軸向左前方加速揮動,當大臂受身體所限不能再加速時,迅速收小臂,手腕擊球,就像鞭梢碰上一個木棍立即繞上去的感覺一樣。這里的“左前方”指的身體的方向,由于擊球時的準備動作是“左腳在前,右腳在后”,身體對于球臺的中軸線來說是朝右前方,“向身體的左前方”大致就是沿球臺中軸線向前擊球。(注:這里說的比較籠統,大力攻球技術中攻,扣,沖的用力方向略有不同,有向前,前下,前上發力的區別。) 有人照此辦理,威力卻不見增加。這就是“發全力球卻不暴”的問題了。
前面講了,這是個“合力”的問題。你操之過急,大力揮拍向前,球還沒有彈起,只好硬生生停一下等球(武俠書上講的“收力反傷自身”?),擊球時揮拍的加速度幾乎沒有了,只是借來球的彈力回擊而已;或者,來球節奏,速度很快,剛引拍,球已經“頂”到球板上,沒有來得及發力,球就脫板。自然,空有拔山舉鼎的大力,“對不上點”,打球總是不暴。
道理明白了,問題就解決了一半,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練”,要點:放松,盯球,移位,上身“向前壓”,把握節奏,從“中等力量”練起。 雖說發“全力”的能力是進攻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學會發力很重要,但卻不是進攻能力的的全部。且不說有些球根本不容你發全力,如臺內短球或半出臺球,發力超過一點兒就會出界或下網,理論上,只有高于球網的球才有可能用“無限大的”力擊打而不下網或出界;就算是你大力擊球過去,人的力量總是在一定范圍內提高的,不可能達到“石破天驚”的程度,對方稍稍適應后“借力打力”,反而有可能把你鬧得“手忙腳亂”。
注意發力的合理性,不一味發死力,死發力,學會根據來球和對手的變化調節用力大小,激烈的對攻相持中,有時一板“減力擋”反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碰上機會球,千萬不要“心慈手軟”,該出手時就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