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探索出一種接下旋長球的創新方法,感覺這個方法創新點特別多,現與大家分享。
按照傳統攻勢打法,接下旋長球,要適當遠離球臺,接球時身體重X要降低,要在臺下接球。
球在正手(右手持拍)時,雙腳要向右移動。左腳在前,右腳在后,左肩要向右轉,轉到右肩的正前方。右腳蹬地,以右胯為軸,以右手大小臂和胯部以上的上半身為力臂,將球提拉起來,送到對方正手大角。
球在反手時,雙腳要向左移動,右腳在前,左腳在后,右肩要向左移,轉到左肩之正前方。左腳蹬地,以左胯為軸,以右手大小臂和胯部以上的上半身為力臂,將球提拉起來,送到對方反手大角。
球在中路時,可以用接正手球的打法,也可以用接反手球的打法。
接下旋長球,還可以用搓球,削球,擺短等幾種守勢打法。
我介紹的這種新打法,叫做
右腳全臺找球攻球法。
其打法如下:左腳站在離球臺20厘米左右的近臺,以左腳尖為轉軸,以右腿為轉柱,左腳可以在臺前任意轉動加小幅度移動,右腳可以在球臺前任意移動加轉動。轉動就是只改變腳尖的朝向,不改變坐標位置;移動是要改變空間的坐標位置。
由于是近臺接球,也就是固定長度接球,球的寬度一般都不大,很少有必須跑到兩個邊線上甚至站在邊線之外才能接住的球。雙腳站在原地,無需大范圍向左右移動,就能接住全臺之球。雙腳只需進行左右移動,不需要進行大幅度的前后移動,就能借助正手,中路,反手各路來球。右腳可以放在左腳的左邊,去找球和攻球。而且因近臺球相對較高,身體無需降低太多,適當屈膝即可接住各種高度的球。
近臺接下旋長球,球的長度算比較小,寬度比較小,高度比較大,對接球者的付出要求比較低。
這種創新方法,正是利用了球自身的特點,能省時省力,成本低,效率高,打過去的球,又穩又準又狠又賺又多變。
該方法實現了以下10個方面的創新:
其一,打破了長短球的界限,突破了傳統接長球要站在遠臺的思路,實現了站在近臺,用接短球之法接長球。
其二,打破了正反手的界限,改變了傳統接正手球必須站在正手位,接反手球必須站在反手位的做法,實現了站在中路接全臺長球的夢想。
其三,打破了上下旋球的界限,顛覆了傳統打法,實現了用攻上旋球的理念,攻下旋球。
其四,突破了全腳蹬地為軸的打球理念,實現了用腳尖代替全腳,減少了全腳蹬地時,蹬地腳腿對打球空間的占用和浪費。
其五,突破了以固定支撐身體之腳腿為軸的概念,實現了用可以移動的腳腿為軸,將絕對固定變為相對固定,減少了固定的比例,增加了移動的比例,讓打球的動作更加靈活,滿足了球速快,變化多,移動多的客觀需要。
其六,突破了在打球過程中雙腿必須一個固定一個移動的概念,實現了雙腿同時移動,左腿跟著右腿移動,只是在擊球瞬間,左腳左腿才相對固定,其他時間皆可移動,讓全身活了起來。
其七,突破了右腳腿只能在正手和中路蹬地發力,或站在反手位側身攻球發力的攻球方法,實現了球在反手,右腳也可以移動到左腿之左蹬地發力,無需雙腳大范圍移動,更沒有必要側身,就能在反手用右腳蹬地發力攻球。
通常情況下,右手持拍選手的右腳右腿的力量,一定大于左腳左腿,其靈活性也一定比左腳左腿好。充分利用了球員的優勢,揚長避短,用右腳腿在反手位蹬地發力攻球,一定比用左腳左腿的效果好。
其八,突破了力量大的球,必須用大動作大力量進攻的概念,實現了用小動作,小力量也能接住的理想。以手腕為軸,手掌為力臂,像接下旋短球那樣接下旋長球,就能接住。
其九,突破了下旋長球難以接到對方正手網前小角和反手網前小角的理念,實現了長球也可以接到兩個小角的理想。
其十,突破了正手球與反手球的傳統理念。站在球臺左邊用正手接球,所有球都是正手球,沒有反手球;站在球臺右邊用反手接球,所有球都是反手球,沒有正手球。
用左腳尖的朝向轉變和微調控制方向,就能達到一個站位接全臺的效果;將站在球臺左邊改為站在球臺右邊,將左腳尖變為右腳尖,用右腳尖蹬地為轉軸,左腿為移動轉柱,所有球就變成了反手球。
需要說明的是,我的這個創新打法,是通過長期訓練,一步一步摸索,才發現和總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