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法還有一種分類方式:主動步法與被動步法。主動步法又可分兩種:左右橫動為主的步法(一般包括單步,跨步,并步,交叉步)和左右橫動與前后移動相結合的步法(一般包括單步,跳步)。不管使用哪種步法,高水平選手在比賽中的每一板擊球,幾乎都不是只用一種步法就能完成的。
交叉步作為左右移動的典型步法,具體是指:來球同方向的腳蹬地,異方向的腳向來球方跨出一大步,兩腿在身體前形成交叉狀,然后蹬地腳迅速跟上,解除交叉的步法。交叉步是一把雙刃劍,其優點在于移動范圍大,膝蓋儲存較多動能,從而利用身體能發出更大的力量,其缺點在于還原較慢,身體穩定性不好,難以攻擊對方直線等。
擊球命中率建立在重心平穩的基礎之上。擊球時,只有身體重心落在兩腿之間,重心軌跡在人體縱向轉動軸上才最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說,交叉步無疑是冒險的一招,橫板選手及正反手比較均衡的直板選手較少使用。但對于直板單面拉打法的選手,交叉步擊球是必備利器。
組圖選自第一次直通薩格勒布大循環馬琳對張超比賽的場景。圖1-5馬琳發下旋球到張超中路偏反手位,從圖5中馬琳右腿張緊的肌肉來看,他還原后準備側身。但對方出其不意地把球劈到了馬琳的正手位大角度。圖6-10馬琳及時調整重心,交叉步上步拉球。
值得強調的是,馬琳較常用的步法是側身并步結合交叉步,對方直接劈長使馬琳的這一上步多少顯得倉促,因此能否把球的旋轉拉足是首要,威脅性是其次。從圖10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馬琳手上加了保險,因此腰部動作并不十分舒展。這就涉及到步法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論課題——步法與手法的關系問題。馬琳的過人之處在于有些情況下其手法能夠彌補步法的不足,對他來說,簡化的步法比準確漂亮的步法更為關鍵,因為簡單意味著快速。
圖11-13中我們看到馬琳左腳快速回撤,右腳跟進的還原動作。雖然失去了反手位,但重心迅速回到身體中軸線使馬琳仍能夠保證下板擊球。
王皓的交叉步防守
如前所述,步法可分為主動步法與被動步法。被動步法是指在一個回合中處于被動時擊球所采用的步法。比賽中,選手在被動的情況下,無法高質量回球,只能通過暫時過渡球的維持,以求尋機達到攻防轉換的目的,此時所能采用的步法多是配合手法節奏的步法。
對1996-1997年的奧運,世乒賽,中乒賽,CCTV擂臺賽,世界名星挑戰賽等大型乒乓球比賽的上百人次的選手在被動時所采用的步法的電視統計表明:80%左右的選手被動時主要采用單步,跨步步法,20%左右的選手被動時采用結合步法,極個別的選手被動時采用交叉步,跳步。
組圖選自第一次直通薩格勒布大循環王皓對李平比賽的場景,圖1-5李平發王皓中路偏正手位短球,王皓上右單步擺短。從圖4中可以判斷出李平發了一個不轉的下旋球,王皓判斷失誤,擺短冒高。由于預料到接下來對方肯定會下重手,王皓右腳迅速后撤,準備防守。
圖6-9王皓單步回撤,但僅憑這一步不足以平穩重心,王皓又使用了一個小碎步(墊步)。值得強調的是:選手完成每一板擊球,幾乎很難通過一種步法便可調整到最佳。高水平選手的連續擊球,大都使用組合步法(如并步一跨步組合,側身并步一交叉步組合,并步一跳步一并步組合等),且頻繁使用小碎步。可以說,碎步在調整重心和連接下一個步法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雖然使用了碎步調整,但李平的來球十分剛猛,王皓剛剛調整好重心的同時,來球已經頂至身前,使其不能充分轉腰發力(如圖10)。
為反拉贏取時間和空間,王皓使用了一個非常少見的后交叉步,即左腳撤到右腳后面,在身體后方形成交叉,移動方向為右后方向。這是一個十分驚險的步法,有很大的難度,教科書中也沒有介紹(如圖12)。
從拉球的軌跡來看,這個后交叉步是成功的。王皓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了此步法,并不是簡單的隨機應變,而是體現了高水平選手在運動能力高度自動化條件下使用步法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因此,我們還能夠得出一個結論:影響乒乓球步法快慢的因素除了身體素質的好壞,更重要的取決于對對方來球的預判能力和反應能力,而這些專項能力主要取決于訓練程度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