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了這個標題會不以為然,直接就說---撥球是拉球的基礎框架嘛,拉球是撥球的高級發展,中間是撕。
這話沒錯。但是,知道這個結論并不代表做到。在專業界,很簡單,教練會一步一步一環一環的教導小隊員,不用小隊員去費力思考,只用聽教練安排既可。在業余界,會反手撥的很多,會反手拉的很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在琢磨一個難題--通過練習反手撥球來掌握反手拉球。
這個難題,確實難,有幾個原因:
1.目標的多樣性
目前,電視上的高手們的反手外形區別很大,也許今天我想學張繼科,明天想學馬龍,有時覺得應該是系麻袋,有時覺得是鞭打,有時候還覺得女隊的動作挺好。這樣,上來就學國家隊,而且學習的榜樣都不確定,這個難題就會增加難度。
2.基礎的不扎實
以我所見,業余撥球能動作規范的,其實也不多,即使有個別不錯,也缺乏移動擊球能力。這個很無奈,訓練量原因不夠,手腕前臂和身體的協調性不足,就是拉不好。
3.方法的缺失
如何從撥球過渡到拉球,專業隊有教練指導,業余者最需要一個練習方法。
就我目前接觸過的幾個年輕專業隊出來的運動員來說,他們水平夠高,但是都不知道怎么教反手拉球。還有一個中年教練,她教我的反手拉高調和前沖,和撥球幾乎就沒關系(在我看來如此),我也沒學會。似乎,他們都更善于教正手拉球,而不能給我一個反手拉球的練法。之后,我自己也費勁力氣,勉強練了反手拉球,似乎看著還行,但是用著總不行。所以,我又回頭琢磨老問題----撥球和拉球的關系,到底如何?
有幸遇到一個老頭,傳言是莊則棟的陪練,簡單給我說了15分鐘,就忙著去找高手打球玩了。他現在打球,就是鍛煉身體,樂呵樂呵。15分鐘很短,我也不可能練成神功。老頭年紀夠大,傳授給我的未必是最先進技術,或許是幾十年前的技術理念。但是就是這樣的一次指點,讓我領略了撥球如何過渡到拉球,從原理上想通了。通過練習,我在實戰中反手拉球能力提高了很多,摩擦好了很多。
于是,記錄一下自己的體會,和大家分享,也請大家批評。
1.老頭的原話。呵呵,肯定是大家著急想看的,所以第一個就寫它。手放肚臍眼這,腹部繃著往左快轉很小幅度,肘部支出去后往內掰,主要靠手腕發力,手腕從7到1(到1即可,千萬別大動作,別去甩臂,否則跟不上下一板),一定板頭擊球,板子平著,拉球下降初期。
呵呵,看完了有上當的感覺嗎,幾乎就是撥球動作嘛?別急,我必須先引用原話,才能后續寫自己的理解體會。
2.拉和撥的區別
(1)拉球更需要手指手背發力。我的體會是要用上手背下部肌肉和后3個手指,然后突然用拇指食指抓緊球拍。這個是第1大區別。
(2)在下降初期去拉球。這個是第2大區別。
(3)板子平著。這個是第3大區別。
(4)拉球的轉體幅度比撥球的轉體要明顯,手腕從7到1的更明顯。注意,是明顯,所以發力更集中。
(5)板頭摩擦球的上部,注意,是板頭。行了吧,分析出了區別,就照此練習,慢慢體會,反手拉球應該不難了吧。我自己感覺練成后會有點像李隼教練說的“系麻袋”。
3.拉和撥的共同點
共同點很多,我就不說了。但是有一個必須單獨強調,就是郭師傅說的三力合一,“身體,肘部,手腕”。我覺得最難的是腹部的運用,腰腹是承上啟下的關鍵點,是三力合一的關鍵。
4.總綱
反手拉球確實和撥球很像,練習拉球時候的心法是--摩擦的更多,拍形更前傾,發力就向前(初級階段,就別向左了),甩手腕(這個要謹慎,撥球不過關的話,估計會很難正確甩手腕)。必須引用郭濕父的話--“練好橫撥,很容易加上摩擦”(原話大意如此)。我就不再上圖了,大家需要看示范的話,就去看郭師傅的橫撥視頻,真的和拉球很像的。大家在練習的時候,按照橫撥去做動作,注意體會前3個區別即可。
5.小建議
第一,大量練習橫撥,只有大量重復撥球動作,才能掌握手腕手臂手指的放松發力,身體的協調性。第二,適當進行移動中撥球,擺速要有。在此,推薦我之前視頻中的跳步,有助于體會身體的協調發力。第三,別去甩大臂小臂,那種拉法應該是更高級的技術了。第四,大家也可以先去模仿國家隊那種甩著拉的反手,然后比較一下本文中的反手拉,看看有何發現。至少有一個問題,就是對身體左側的來球,我的這樣拉法,是用不上的,或者說我還不會用吧。
總之,我所描述的或許不是正規現代的反手拉球方法,或者是一種雛形,或者是帶摩擦的撥球,肯定不如張繼科啊樊胖子啊的反手那么帥氣。大家看著玩,別太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