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乒前兩個20年,歷經幾代人不斷勤奮,研究,探索,計算,總結,在發球上總結岀了擰,切,推,摩,坐,壓六字真經。并對發球概定有一形象且精確的比喻。即:發球有如輪斧砍樹。
孩子啟蒙初學發球練習階級段,應在臺角白線上先練習識板型。向孩子仔細告訴并反復多次講解清楚,正摩面90度,70度,45度及25度。切面90度,70度,45度,25度。應知70度摩面是什么球?45度摩面發出來是什么球?切面同樣是90,70,45度發出來是什么球?摩面與切面相接合發出來又是什么球?什么板型什么度數發岀來又是什么球?
孩子啟蒙練球約十個月左右時,某周六晚,照常帶孩子去球館打球。被某教練看上欲收門下,叫來一同齡孩子打一場。比賽中,教練焦急的對那孩子吼著說,他球拉的這么好。你不知道發下旋球,不讓他拉啊。……
那孩子也焦急且緊張的說:教練。我還真不知道怎么發上旋球。
所以,發球練習應先從識板型開始認識練起,至少要能讓孩子知道區別上下旋。一個孩子練了三四年球,都到了小升初年齡,卻上下旋不分。孩子怎么打球?怎么接發球?何來嬴球?
如,一顆碗口粗的樹,如斧過平或過立,樹雖可最終被砍倒。但耗費的斧數與45度輪斧砍的斧數可能是倍數。45度輪斧砍樹進斧,斧斧砍下去又有力,進斧又深。發球練習正如此理,90,70,45,25度摩面與切面相接合才能發出高科學技量含量的球。根本不是媒體所說這里沒發力,那里發力不好。關鍵因素是偏離了摩面所需的板型配合標準,而至發球欠缺質量及旋轉。六個字真經,說透了其實就是合力兩字。
擰,指腳尖一擰發力;
切,即拍與球合板,把球切擊出去并切岀旋轉態勢;
推,加力把球推上臺時,實際也是在延長膠皮對球的摩擦;
摩,也即推摩;
坐,擊球一瞬間重心下坐發力,來降低球上臺后的彈點高度。第一發球落點高,過網后第一跳肯定高。而發球時以坐壓腰壓低重心的高度是一只球拍高,只要人不碰上拍柄就行。
壓,身體重心向前并側向往臺上壓球,球不用重心壓,高度永遠壓不下來。
同時,在降低發球重向壓球,切球,推球,摩球的同時,與腳尖發岀的擰力完成合力,即稱整體板球合力。這樣身體離臺近,球拍離臺近,球離臺近三近發球技術完成的發球,既科學又合理又動作小巧嚴謹。長球在中間就會飄起一道漂亮而嚇人又恐怖的飄忽線。第一跳后球會飄出一道大弧線,這道弧線叫弧線弧尾。也叫近端點或邊線一分,弧線弧尾飄一尺。短球發出來,一般不會大于吊網15至25公分,三至五跳才會出臺。發出來的短球又短,又軟,又綿,又不失暗勁及旋轉涌動。對手如果是用手腕,而非穩定手腕,用小臂發力搓球。一般一碰之下,球的旋轉會怱然倍增而直接下網。